1水务工程专业定位
结合“海绵城市”、“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黑臭水体治理”、“河长制”等国家发展战略,随着国家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水务工程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社会对水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尤其是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水务工程专业人才。
水务工程专业方案在现有水利水电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基础上,摸索融合而成新的培养方案,但不是上述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着重体现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新理念,新的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涉水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才需求。水务工程专业课程除注重传统水量外,更以水生态环境为中心,将水生态环境工程研究贯穿于整个水利科学问题中。水务工程专业培养具有从事水利工程、城市市政水工程、建筑水工程、工业水工程以及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城市节水与管理等相关行业和领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科学研究、教学和经营工作的能力。即在保持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传统课程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专业边界,着力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等方向发展,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我国水务一体化的推进,水务工程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水利工程,与水环境、给水排水工程、市政工程、城市规划等行业融合在一起,因而学生就业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涉水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专业知识,具备解决我国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灾害防治与水安全保障中复杂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兼备、“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
3 水务工程专业培养规格
学制为4年,毕业学分要求为170学分。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解决水务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解释、研究分析水务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3.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设计(开发)满足水务工程特殊需求的体系、结构、构件(节点)或者施工方案;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应具有创新意识。№4.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水务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通过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信息综合等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选择、使用与开发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设备)和信息技术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分析与预测,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水务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和标准,合理分析、评价水务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等方案以及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水务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水务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职业规范:能够了解中国国情并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做到责任担当、贡献国家、服务社会。№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解决水务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时、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沟通:能够就水务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11.项目管理:能够在与水务工程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环境中理解、掌握、应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管理和领导能力。№12.终身学习:能够针对个人和职业发展的需求,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适应水务工程新发展的能力。
4 水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部分课程采用全英及双语教学,开设科技前沿专题和部分创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国家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涉水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同时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水力学、土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水文学、水工建筑物、水务规划与管理、水务工程施工、水工建筑物、给水排水工程、水生态环境工程。
校企合作课:水利事业发展及个人职业规划讲座、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专题设计课: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务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水务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水泵与泵站课程设计
创新实践课程:水力学实验
创业教育课程:水利事业发展及个人职业规划讲座
劳动教育课:毕业实习
5水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
水务工程专业目前共有30多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5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8人;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50%以上;大部分毕业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水利工程或土木工程专业。这些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3人,华南理工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华南理工大学“起航学者”1人。 另外,还聘请有10多位兼职导师,分别系来自于广东省水利电力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和富有工程经验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还有一批来自深圳广汇源水利勘察设计院及中山以及江门等地市水利勘察设计院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实践实习课的现场指导老师。
6水务工程专业教学条件
专业所在的系为土木与交通学院水利工程系,现已发展成为水文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城市水务、海绵城市、水生态修复、水文化景观与智慧水务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学科体系,拥有广东省水利工程安全与绿色水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材料实验室、水工水力学实验室、港口与航道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结构实验室等实验教学平台。本专业已建成城市水文研究室、水力学实验室,并购置了水文水力学实验与测验设备,如基本水文测验、便携式流速仪、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 等各种室内和便携式的现场监测仪器,完全胜任本科实验教学。
针对华南地区特色设定了10多处实习实践基地,主要包括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水利电力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10多家单位,这些实习实践单位具有了健全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包含了一定数量实践经验丰富的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他们承担过众多大型的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