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系是原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成立之初的六个学系之一,已有90多年的办学历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14000余人,在全国尤其是在华南与港澳地区拥有较大影响,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不少毕业生已成为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知名专家和学者,已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设计大师3人。
早在1984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就拥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土木工程本科专业首批通过了建设部组织的专业评估;2003年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6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华南地区唯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土木工程学科;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2012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 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土木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82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43人,讲师6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56人。土木工程系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人次(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级“四青”人才3人,建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广东省各类高层次人才5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2人),广东省卓越青年团队1个。土木工程系还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学队伍,现有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
土木工程系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国际化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被列为华南理工大学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之一,每年从全校理工科新生中通过入学选拔成立土木工程卓越全英班,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土木工程优秀创新人才。拥有广东省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境内外建立了40多个产学研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并与国外多家知名高校签订了本硕博各个层面的联合培养项目。
土木工程系具备一流的科学研究基地,现有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土木建筑类迄今华南地区唯一)和广东省现代土木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具体包括,建筑结构实验室、结构耐火实验室(华南地区高校唯一)、4m×4m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室、5米量级回流型大气边界层“风工程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现代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地区唯一);2013年我校作为第一参加单位联合申报的“重交通道路耐久与安全协同创新平台”成为交通运输部首批协同创新平台。实验室通过国家计量认证(CMA),实验条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建筑固废循环利用与绿色工程结构,(2)工程结构智能建造与数字化运维,(3)工程结构全生命周期防灾减灾,(4)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道路性能提升。近五年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300余项,获批科研经费近4亿元,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杰青项目1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1项;发表三大索引论文6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美国专利6件;主编国家/行业/省级标准2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二等奖9项。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港珠澳大桥、广州西塔、深圳京基100、北京新机场等重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国家尤其广东省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