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况介绍
道路工程系在学院1995年建院之初就设立了本科培养方向,随后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开始招收道路工程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经过近30年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华南地区引领性的交通基础设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现有专职教师1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讲师2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7人。至今,已培养了道路工程方向的博士100余人,硕士500余人,本科毕业生上千人,为广东省及国内外交通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
道路工程系紧密围绕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技术发展前沿和国家交通运输建设特点,在路面材料与结构、路面施工与管理、道路规划与设计、道路安全性设计与评价、路基边坡稳定性与防护、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与控制等领域进行了诸多开创性研究工作。建成了广东省现代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亚热带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粤港澳交通基础设施创新联合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研究设备70余台套,包括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HRP沥青全套设备、万能材料试验机、路面探地雷达等一系列先进科研设备,总值近4000万元,是国内研究设备配套性最好的道路工程研究机构之一。
道路工程系注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并重,利用粤港澳地缘优势成功实施成果转化,指导了上万公里高速公路及港珠澳大桥等近20座特大桥铺装的设计、建造和养护等工作,主持了 “八五”、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项目和青年基金20余项,以及其他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近百项,完成了多部国家和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制修订,研究成果“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其他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有力推动了道路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
道路工程系重点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交通强国”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需求,以路面材料与结构、道路规划与设计、路基边坡稳定性与防护为传统基础,结合绿色低碳、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化等现代发展理念,与材料、力学、计算机等学科交叉融合,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大力推进低环境影响道路建造技术、低碳耐久道路养护技术、数字化道路健康评估方法、道路测设一体化设计系统、智慧高速公路系统及交通信息化、土-结构体系灾变机理与控制模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与控制等特色学科研究方向的发展。


港珠澳大桥钢桥面铺装材料与结构
2、历史沿革
1995年,开始招收交通土建专业本科生
1999年,开始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道路工程方向)工程硕士
2001年,开始招收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同时开始在结构工程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
2003年,专业名称更改为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
2004年,开始招收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道路工程方向)工程硕士
2006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8年,开始按大土木工程招收本科生
2010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2年,建立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获批成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2021年,开始招收交通工程专业(智能车路方向)本科生
3、管理团队:(照片+分工信息)

| 副系主任:陈页开 |
分工安排:负责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 |
办公电话:待更新 |
办公地址:交通大楼402B |
电子邮箱:cheops@scut.edu.cn |

| 副系主任:于华洋 |
分工安排:科研,实验室建设与对外交流 |
办公电话:待更新 |
办公地址:交通大楼306 |
电子邮箱:huayangyu@scut.edu.cn |
4、学科介绍
路面工程学科
华南理工大学道路工程系路面工程学科隶属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1995年1月,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省交通厅以联合办学方式成立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逐渐形成以张肖宁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路面工程学科团队,建成了以SHRP全套设备、路面雷达、落锤式弯沉仪(FWD)、MTS、工业CT等设备为标志的国内先进路面工程研究实验室。2001年,学科挂靠结构工程专业开始招收道路工程方向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2006年,华南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建立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获批成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008年后,获批三个省部级科技研发平台:“广东高校现代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亚热带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粤港澳交通基础设施创新联合实验室”。目前,路面工程学科已成为广东省在该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摇篮,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20多年来,路面工程学科牢记联合办学的初心和使命,传承务实基因,致力于解决路面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已形成以实验粘弹原理和路面结构层寿命匹配原理为核心的路面材料与结构基础理论体系。在沥青混合料多尺度分析和路面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大型桥梁钢桥面铺装结构和材料研究、热沥青超薄磨耗层为代表的路面预防性养护等领域的研究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开发的FAC型沥青混合料,已在全国1000多公里高速公路项目中应用;提出并实践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咨询与监控体系已在全国几乎所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推广应用;承担的港珠澳大桥钢桥面铺装科研设计工作以及超薄磨耗层获得高度评价。
本学科近年来承担了沥青路面随机疲劳累积损伤机理研究(重点项目)、活化胶粉-乳化沥青界面作用机理与冷拌橡胶沥青混合料力学行为研究(面上项目)、相变材料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基于沥青-集料界面粘附和砂胶粘聚特性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行为研究(面上项目)、沥青混合料氧化老化微观力学模型的研究(面上项目)、湿热环境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衰减机理与模型研究(面上项目)、基于界面接触特性的多尺度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研究(面上项目)、基于熵理论的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与机理研究(面上项目)、SBS改性沥青与母体沥青适配性研究(面上项目)、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数字技术研究(面上项目)、溶胀胶粉的吸附偏好及其颗粒效应在沥青砂胶中关键力学行为研究(青年基金)、沥青混合料三维数字设计方法的研究(青年基金)、基于二维数字图像统计特性的沥青混合料体积组成研究(青年基金)、基于多相微观结构组成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研究(青年基金)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完成其他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奖项10余项。参编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程》等国家级行业规范,《广东省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地方规定》、《广东省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指南》、《广东省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病害修复手册》等地方标准。

高品质沥青路面超薄磨耗层
道路规划与设计学科
道路规划与设计学科是道路工程专业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道路规划与设计,道路环境与景观设计,道路交通安全,道路工程测量及交通3S技术,道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及道路测设一体化集成技术,智慧高速公路系统及交通信息化等内容。本学科在现代道路测设技术、道路测设一体化设计系统、路线真三维设计理论及方法、道路安全性设计与评价、道路交通安全治理、高速公路智能监控及应急保畅、智慧高速公路系统等方向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在道路航测及遥感技术、道路真三维设计理论与方法、自然驾驶试验及交通仿真、基于深度学习的AI技术、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与安全整治、桥隧边坡健康监测、智慧高速公路系统研发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本学科在国内首次提出基于航空摄影测量与数字地面模型技术的公路测设一体化设计理论及方法在国内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已得到普遍应用,基于道路安全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完成了4000多公里高速公路安全性评价及整治项目,研发的高速公路智能监控及应急保畅系统也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得到推广应用。这些成果的应用,对提高道路设计质量及运营安全取到了显著作用。
本学科近年来承担完成了复杂环境下基于视频序列影像的交通事件自动语义识别方法(面上项目)、公路真三维设计:基于体感交互和三维空间曲线的方法(面上项目)、顾及路-人-车耦合机制的公路三维空间线形参数化设计理论与方法(面上项目)、驾驶员-道路-景观动态耦合下的公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面上项目)、欧氏三维空间中公路线形几何连续性衰退对行车安全性影响机理及优化设计方法(面上项目)、欧氏三维空间中公路线形微分几何参数安全特征及一致性评价方法研究(青年基金)、基于公路三维线元和视觉特性的动态视距建模及其安全设计方法研究(青年基金)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完成其他国家及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0余项。
本学科出版了《交通地理信息系统》(面向21世纪交通版统编教材)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公路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道路勘测设计软件开发与应用指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道路规划与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公路计算机辅助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至今已重印30余次);《道路勘测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灾变条件下通道路网运营安全管理及应急处置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交通组织及安全保通技术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设计标准及安全优化理论与工程实践》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风险预警及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城市TOD交通枢纽设计与交通运行安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等专著11部。

基于数字公路设计技术的高速公路安全性评价系统
路基边坡与地下工程学科
基于现代交通建设工程中岩土体的变形和稳定性及其应用基础问题,系统进行道路与轨道交通地基、边坡、地下工程、临近建筑等的工程设计、检测、加固、环境效应与减振降噪等问题的研究和相应的技术开发。该学科方向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国际化等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素养。
本学科在土-结构体系灾变机理与控制模拟分析、路基边坡稳定性评价与加固技术、软基加固处理结构选型和施工监控、大型地下结构的安全风险评估与灾害防御、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与控制、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能力,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方面,该方向多次获得校级、省级及国家级荣誉和奖励。
本学科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Tufts U.长期开展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多所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位教师担任国际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学会、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理事及委员等。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与控制
软土地基加固
边坡防护与环境保护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
道路工程实验室
道路工程实验室于2002年由原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实验室拆分组建而成。随着2008年1月交通学院和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的合并,现隶属于土木与交通学院实验中心,本室现有专职教师3人,实验面积约820m2,专业相关常规设备400多件,40万以上贵重仪器30多套,设备总资产4000多万元。
(1)实验教学环境
作为本科生相关课程实验教学场所,该部分面积约300m2;设有集料教学室、水泥混凝土教学室、沥青教学室、沥青混合料教学室。实验教学课程有:《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公路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和《路基路面工程》。主要教学及服务对象为土木工程(路桥工程和地下工程方向)与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

集料教学室 水泥混凝土教学室

沥青教学室 沥青混合料教学室
(2)研究试验环境和设备
作为硕博研究生教学研究及学科科研课题研究开展的重要基地与场所,该部分面积约520m2;设有沥青实验室、沥青混合料实验室、MTS实验室、CT实验室、路面检测实验室等。实验教学课程有《路面养护与管理》和《道路工程综合实验》,主要教学及服务对象为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承担学科课题研究的师生。

沥青实验室 沥青混合料实验室

CT实验室 MTS实验室

动态剪切流变仪 沥青弯曲梁流变仪

沥青压力老化箱 沥青动力粘度试验仪

沥青黏韧性测试仪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击实仪

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仪 小梁疲劳试验机

落锤弯沉仪 路面横向力系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