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电子白皮书
发布时间: 2021-12-30


一、前言

1.1学校概况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首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进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进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1年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排名第201-300位。

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0%10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入选数在全国高校中并列排名第6位,华南地区首位。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51万多人,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中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工程师和企业家的摇篮,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全国高校和广东省高校前列。2017年,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学校以雄厚的原始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建有2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85个部省级科研平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广东高校首位。2009年以来,累计获中国专利奖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一;2015年,专利技术转让指标居全国高校榜首。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约共建,这是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又一次新的探索。校区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方式,依托学校现有优势学科资源和理工特色,与牛津大学、密西根大学等不少于20所世界著名一流高校强强联合,努力办成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新工科特色的世界一流示范校区。

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学校提出了在建校100周年即2052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学校将秉承“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兴校,发扬“厚德尚学 自强不息 务实创新 追求卓越”的精神,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和广州国际校区建设的重要契机,坚持内涵发展,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高质量,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1.2学院概况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位于五山校区。20081月由原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和原交通学院合并而成。学院专业涵盖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利工程5个一级学科。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3个、本科专业7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广东省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

1学院实验室与专业简介

序号

类别

名称

1

国家重点实验室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建筑学院共建)

2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3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4

工程硕士培养领域

土木水利、交通运输、工程管理

5

本科专业

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管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务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6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土木工程、工程力学、交通工程

7

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工程管理、交通运输工程、水务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8

广东省名牌专业

土木工程、工程力学

9

广东省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

学院现有教职工223人,其中专任教师181人。在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61人,副高职称86人,博士生导师60人,硕士生导师162人。

学院秉承“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国际化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突出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学院现有在校生3309人,其中本科生1769人、全日制硕士生876人、非全日制硕士生475人、博士生189人。    

二、专业定位

2.1专业内涵

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属于土木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以“学生为中心、社会需求为导向、一流建设持续改进”为理念,加强新工科知识体系建设和思政课程建设,以一流毕业生质量为目标,培养从事全生命周期活动、教育与科研等工作。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接受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本专业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利用工程管理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强调与智能建造等交叉专业融合,未来聚焦数字建造与管理、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方向,熟练掌握先进信息化技术。


2.2专业定位

工程管理的专业定位是根据国家建设发展和人才需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方面得到综合培养,具备国际工程视野,了解智能与数字建造发展趋势,使学生获得咨询工程师基本训练,成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三、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备土木与交通建设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生态、人文等理论基础,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外语能力及计算机技能,毕业生既能从事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和全过程咨询管理,也能从事一般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工作,成为在工程领域中胜任工程策划、设计管理、成本与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等的工程骨干。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主要面向于大中型建设单位、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科研教育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单位、银行投资与金融部门、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工程咨询和评估公司等。

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进行工程策划、设计管理、投资或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等方面成为骨干力量,并为未来20年成为工程管理领域领军人才做好战略布局。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具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相关的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特别强调BIMVR等先进信息化技术的熟练掌握。

目标2:(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利用工程管理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目标3:(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进而能够具备工程管理领域的领导能力。

目标4:(工程系统认知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工程建设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从事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策划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工作。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在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全国一流水平,又要与国际工程管理的运作机制接轨。

目标6:(全球意识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全球化的环境里保持清晰意识,有竞争力地、负责任地行使自己的职责。

目标7:(终身学习能力)工程管理毕业生能够胜任大中型建筑企业、总承包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国际经济合作公司、工程咨询和评估公司、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工程建设监理单位、银行、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科研和教育单位、投资与金融等单位从事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策划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工作,也能从事一般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工作,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培养规格

4.1学制学分

本专业本科学生需修满170学分、2388学时以及38周实践课程。


4.2知识要求

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1)了解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

1)掌握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的基本知识;

2)掌握物理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

3)了解工程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情况。

3、工具性知识

1)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对跨文化、国际化知识有所了解;

2)掌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相关知识。

4、专业知识

掌握扎实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相关的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工程建设信息系统管理等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5、相关专业领域知识

了解专业相关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交通工程、道路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4.3能力要求

1、基础能力

1)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2)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具备对专业外语文献进行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3)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初步审美能力;

4)能够针对复杂土木工程或其它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方法、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土木工程或其它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工程技术与管理问题;

6)能够进行专业文献检索与研究分析,并具备一定的初步科学研究能力;

7)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总结、提出新观点和新想法。

2、专业能力

1)能够设计针对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2)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土木工程或其它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调查、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3)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4)具有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进行工程策划、设计管理、投资/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基本能力;具备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能力。


4.4素质要求

1、人文素质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有社会责任感;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

2)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3)心理素质好,具有面对挑战和挫折的乐观主义态度,能应对危机和挑战。

2、科学素质

1)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开拓进取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具有科学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3)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3、专业素质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2)具备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3)具备系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分析素养,能够发现和分析工程系统的不足与缺陷;

4)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与其他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具备较强的与社会及他人交往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五、课程体系

5.1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教学计划考虑到现代工程管理的特点,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了知识的综合性,共设六个具体的课程模块:公共基础必修课(含工具、自然科学知识)、公共基础通识课(人文社科)、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核心知识)、专业领域选修课(专业领域知识)、实验实习实训(实践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能力)。


5.2核心课程

1、土木工程技术基础

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在制定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时,注重以数学、力学、建筑结构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力学的基本原理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土木工程施工、建筑工程结构、建筑设备工程等。

2、管理学理论和方法

管理学理论和方法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是否能达到培养目标应掌握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特色之一。在课程安排上循序渐进,考虑到毕业生从事工程管理工作所应掌握的管理知识结构及其制约关系,以管理理论、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基础业务知识为主线安排教学,主要课程包括管理学、运筹学、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

3、经济学理论和方法

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方面,课程安排主要侧重于经济知识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注重能力的培养。除应掌握的经济学、统计学等方面基本原理与方法外,重点突出工程项目投资的估算、概算和预算以及项目经济评价的能力。具体课程有经济学、工程经济学、统计学原理、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房地产估价、经济法等。

4、法学理论和方法

法学理论和方法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手段之一。工程管理专业安排法律法规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能够懂法、用法、严格执法,具有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主要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工程合同法律制度与合同管理、建设法规等课程。

5、计算机及信息技术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注重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在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C++程序设计基础或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学生可自行二选一),第三学期开设工程管理 IT 技术,部分课程安排相应上机课时。学生还可以选听全校性计算机网络方面讲座并自己上机实践。计算机类课程如下:

1)大学计算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管理计算机基础内容有一系统的了解,并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一些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运用常用软件的功能解决工程和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2C++程序设计基础或Python语言程序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C++程序或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解决工程和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工程管理 IT 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管理相关IT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运用工程管理相关IT技术分析解决工程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新科技技术运用与开发的能力。

4)工程管理工作坊:突出智能建造课程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6、外语能力

坚持大学外语学习四年不间断,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进行外语学习。根据学校公共课统一安排,大学英语学习主要集中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第三、四学年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进入高年级将根据毕业设计(论文)需要查阅英文文献,毕业设计中要求有英文摘要。

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500分及以上,或全国大学英语六级成绩达到425分及以上,或托福网考成绩达到80分及以上,或雅思成绩达到5.5及以上。


5.3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与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提供实习场所,学校实现教学、生产、研究、服务一体化,成效显著。

本专业严格按照学院指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内、校外实习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活动内容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测量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部分。


其安排情况见表2





2 集中实践教学安排一览表

课 程

代 码


课 程

是否必修

学 时 数


学分数

开课学期

实践

授课

006100151

军事技能

 2


 2.0

 1

03110155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2


 2.0

 3

033101582

认识实习

 1


 1.0

 3

033101281

测量实习

 2


 2.0

 4

033104211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2


 2.0

 3

033105831

工程管理工作坊(一)

 1


 1.0

 3

033105741

工程管理工作坊(二)

 1


 1.0

 5

033105761

工程管理工作坊(三)

 1


 1.0

 6

033105771

工程管理工作坊(四)

 1


 1.0

 7

033105751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

 1


 1.0

 5

033101091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2


 2.0

 5

033100082

生产实习

 3


 3.0

 6

033105061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

 1


 1.0

 6

033100351

建设工程造价课程设计

 1


 1.0

 6

033103601

建设管理综合课程设计

 1


 1.0

 7

033101434

毕业实习

 1


 1.0

 8

052100131

毕业设计(论文)

 15


 10.0

 8


38


33.0



实习基地方面,本专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实习基地为基础,产、学、研相结合,实习单位配合学校的实习安排,对学生进行不同工作环节、岗位的轮训锻炼。在中建三局、中建一局、中天建设、宏达股份、广联达等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和名企实习教学基地真实参与数字化应用场景认识实习、精细化管理。

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实习基地情况请见表3

产学研方面通过丰富的学生研究计划、企业名师讲堂、校企科研合作,配合互联网+和挑战杯等各级竞赛,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5.4 课程特色

本专业课程融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通过课程建设和创新,融入体现未来技术的新工科特色。

1、全寿命周期数字化:在特色课程工作坊(一)、(二)、(三)、(四),分别在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体现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数字化重塑。突出工程管理信息化、数字建筑和智能建造、房地产科技、数字城市主题。

2、全流程管理:通过建设项目策划、建设项目投资和融资、城市规划、结构(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道路与桥梁等)、建造(土木工程施工、建设工程监理、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运维(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课程给予学生全流程的管理技能和知识,开拓思维。

3、智能建造:通过系列课程,开展未来技术的探索。将通过课程改革和引入教学实习基地单位,共建工程管理IT技术(可视化和虚拟设计);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施工(智慧工地、在线集采、新建造)。

4、多元探索与实践:通过BIM实验室、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名企计划、产学研合作、数字建筑和智慧建造社团等多层次和多元探索和实践方法,赋予新工科全新课程学习环境。在BIM实验室为基地,未来陆续引入以下信息化学习场景: AR/V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虚拟建造过程、智慧工地、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在线产业数据分析、数字工厂、装配式施工、数字化采购。



六、师资队伍

工程管理专业授课教师团队31人,其中教授/教授级高工/研究员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9人、讲师/助理研究员4人。另外还有工程师/实验师2人。授课教师31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多数具有境外留学经历。部分教师具有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投资咨询工程师、FIDIC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在学术机构、社会团体的任职方面,担任全国高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房地产开发管理及物业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房地产协会、广州市房地产评估协会等专业学会(协会)理事等。多人曾获华南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和优秀教师“南光奖”等称号。

本专业授课教师,分别毕业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所涉及的学科专业覆盖面广,涵盖了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

七、教学条件

7.1教学设施情况

本专业教学在学校五山校区(二年级及以上)和大学城/国际校区(一年级)。目前学校拥有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制图室、语音室等各类功能教室共 435间,座位数达 43131个。教室设施齐全,设备先进,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软件资源建设和应用平台由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管理和维护。

五山校区教学楼除了各类传统多媒体教室外,还将数十个传统多媒体教室改建为智慧教室,其中一类是将86寸的显示单屏与桌椅重新排列组合,让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做到同时兼顾学生和黑板屏幕。另一类是运用于大空间平层的智慧教室,具有178度的广角视野,让教室每个位置同学都能够清晰的看见显示屏上的教学内容。第三类教室采用双屏显示方法,以供需要展示不同教学内容时使用。同时空间布局为“圆形”,学生按小组入座,每个小组的学生拥有一张会议桌与一台显示器,会议桌上配备有电源插头,方便学生使用便携笔记本在课堂上进行信息搜索,完成课堂任务等活动。

1 五山校区教学楼智慧教室

7.2教学设备

学校拥有一批有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其中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企业合建)、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5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14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部省级以上科研机构102个,以及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众多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的重点科研任务,形成了多学科门类、多专业联合攻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一条龙的科研格局。

7.3实验室

工程管理专业依托于学校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组建了工程管理仿真实验室和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虚拟仿真(BIM)中心,为本专业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这些实验室不仅拥有先进的软硬重视科研与教学实验工作。

201612月建成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虚拟仿真(BIM)中心,围绕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验教学特点,开发虚拟仿真实验的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开展基于虚拟现实、数据仿真、网络交互、智能设计等技术的实验教学及研究工作。使本专业教师能够为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提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

BIM实验室开设项目管理模拟仿真、BIM综合应用仿真实验、工程造价实训、工程施工平面布置等综合实验,配合工程管理工作坊开设智能建造方向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验教学模块分为:建筑信息模型(BIM)建模与信息管理模块、建筑全生命周期虚拟仿真模块、建成环境数据采集模块,依托软件仿真实验平台、项目管理沙盘、沉浸式多人协同虚拟现实系统、无人机及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实验平台。通过本中心的实验教学,本专业学生可以模拟业主、设计方、施工方、运维方等,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拆除等阶段进行模拟仿真。

另外,学院实验中心拥有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下属的建筑工程技术实验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现代土木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力学教学实验中心);校级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桥梁与工程力学和船舶海洋工程科学与技术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雄厚的资源为专业实验教学、学科实验研究和工程领域服务提供重要基地和支撑条件。具体实验室包括结构实验室、结构抗火实验室、结构抗风实验室、结构抗震实验室、岩土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测量实验室、道路工程实验室、桥梁工程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交通工程实验室、交通运输实验室、工程管理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水力学水工实验室、计算机室等16个实验室和校级代管力学实验中心。有专职实验人员21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实验中心总面 积14363平方米,设备总数13591件,总资产19983余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221件,40万元以上设备62件。实验中心以培养学生研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不断地保持实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和先进性。近年来,中心各实验室积极地开展各项实验技术革新、开发综合设计型实验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为创新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7.4实习基地

在学生培养方面,本专业注重拓展学生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平台,目前与工程管理专业直接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有近20个,其中签订协议的有14个,完全可以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需求。见表3

3 工程管理专业直接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部分)

序号

单位名称

所在地

建立时间

所属行业

1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广州

20083

施工

2

利海集团

广州

200911

房地产

3

珠海市兆丰混凝土有限公司

珠海

20105

材料

4

广州市珠江水泥有限公司

广州

20105

材料

5

深圳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

20117

施工

6

深圳市鹏城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

20124

施工

7

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

广州

201211

事业单位

8

深圳中铁二局工程有限公司

深圳

201212

施工

9

ARUP(香港奥雅纳公司)

香港

20133

设计

10

广东永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广州

201310

施工

11

广州工程总承包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

201311

施工

12

深圳清华斯维尔公司

深圳

201311

软件

13

广东天栋工程造价事务有限公司

广州

201312

咨询

14

中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广州

20141

施工

15

中建三局华南有限公司

广州

20004

施工

16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19985

信息科技

17

中建一局华北有限公司

天津

20097

施工



八、专业特色

8.1国际化

本专业除可以参加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例如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地亚哥分校、尔湾分校、戴维斯分校,罗格斯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利兹大学、卡迪夫大学、布里斯托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法国巴黎高科;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地区高校)外,还可以获得14个土木与交通学院合作的本科生交换项目支持。另外,在学院的交换项目中,还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本硕、本硕博等连读的交换项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伊利洛伊大学香槟分校、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具体见《表4国际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项目》)。

通过这些本科生交流项目,本专业学生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海外留学机会。例如,2020年,国际交流高校-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本专业学生。

与广东省和内地高校对比,本专业的国际化具有明显优势。

4国际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项目

序号

国际交流高校

国际交流项目

1

英国爱丁堡大学

2+2本科双学位项目

2

英国伯明翰大学

3

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

4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

3+2本硕连读项目

5

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

6

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UIUC

7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

4+2本硕连读项目

8

英国伯明翰大学

短期学分课程交换项目

9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短期交换项目

10

韩国建国大学

11

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

12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

3+1本科交换生项目

13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短期实习项目

14

英国考文垂大学

联合课程设计

8.2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进行专业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的理论、技术和管理问题开展研究,在研及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市级科研项目;在工程项目治理、工程综合效益分析、建设生态和碳排放计量研究、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虚拟仿真和BIM、智慧建设、城市更新、房地产经济与管理、造价与合同管理、风险管理、PPP、装配式建筑、EPC及大型特种工程施工等方向有所建树。近年来,研究并完成“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工程监理和咨询”等横向科研项目;并参与广州大学城、广州智慧城、广州科学城、港珠澳大桥、广州地铁、广州白云机场、广州白云站、深圳前海等建设工程实践活动,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本专业开设境外工程实践课程,并与中国建筑一局、中国建筑三局等企业合作实习和讲座,使学生了解国际工程管理的前沿技术和实践。

8.3重视“科研-教学-实践”相结合

工程管理专业重视科研-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BIM中心等平台,与多家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拥有数十个相关实习基地,开展学生实习、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活动;注重学术交流,常邀请境内外专家教授到本专业讲学和讲座,学生有较多机会到境内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科研项目训练几乎覆盖全部本科生,学生积极参加各级专业创新竞赛,并屡创佳绩。

8.4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性

采用工作坊、探究式等教学模式,突出工程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重视实践、创新与国际化。聘请海内外教学名师主讲部分专业课程,加强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虚拟仿真建模与分析能力,培养智能建造理念及相应的管理技能。

强调学习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与组织能力的培养,增加体验式、探究式、参与式工程管理工作坊实践教学内容。部分工作坊项目包括:工程项目绿色施工工作坊;工程管理IT技术(BIM建模及虚拟分析)工作坊;工程经济和房地产估价工作坊;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及创新工作坊;智能建造工作坊。


2 BIM实验室的新工科课程学习环境

8.5校企合作

在众多企业和校友的赞助支持下,本学院设立有一系列奖助学金。工程管理专业拥有“优秀学生奖学金”,在本科三年级学生评选3位优秀学生获得该奖项,由企业奖学金资助。

8.6生源优质

工程管理专业生面向全国招生。其中广东省生源约占40%,国内其他生源占60%,生源具有相对较高的学习成绩与思想文化素质。2010年第一届招生分数高于一些计算机类专业。在2016-2018年单独以“工程管理”专业招生时,学生的高考分数在全校55个专业中,排名在15-20名之间。以广东省2016-2018年高考本科录取分数线衡量,工程管理专业招收广东省内生源均高出省录取分数线60-80分,志愿生源率100%2019-2020年以“土木类”招生后,在大二专业方向分流时,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成绩在土木类学生中的排名逐渐上升。本专业实行40人小班制教学,男女生比例较为均衡。

8.7就业

本专业就业一直较佳,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就业满意度高。2016-2019年、2021年学院本科生的总就业率为100%2020年受疫情影响,2位同学未能完成出国深造,就业率为94.23%

近几年毕业生去向广泛。就业方面,在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设计院、大型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投资与金融单位、国际工程公司、监理单位、工程造价单位、工程咨询与评估公司等从事工程管理、咨询、设计、施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相关工作。毕业生就业地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也有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就业。

学习深造方面,本专业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比例为15%。除本校读研外,近年国内保研学校有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UIUC)、美国杜克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英国拉夫堡大学、澳洲墨尔本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中东科技大学等海外高校。

在教学时,本专业也考虑了地区、行业、未来技术趋势等就业特征,联合教学实习基地和名企实习计划加以培养。

8.8选择权

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在完成专业要求的基础上,拥有专业、方向、课程和辅修专业的自主选择权:

8.8.1专业选择方面

根据《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的规定,符合转专业要求的学生,如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并且成绩优秀者,能够申请转专业,保证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灵活选择权。

8.8.2在课程选择方面

本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足够学分要求的专业选修课程,同时根据专业所属的学科类别自主选择足够学分要求的公共基础通识教学课,在完成毕业要求的同时保留了学生对于课程选择的自主权。

8.8.3本专业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向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进行辅修专业和辅修学士学位的选择。例如辅修金融学、软件工程等专业。

8.8.4转专业的学生,在本学院在能够保证学生有必备基础修读后续必修课程,同时尽量避免学生重复修读课程的前提指导下,积极有序地开展学分认定工作。

8.9学生社团

工程管理专业成立了本专业特有学生社团——工程管理学社(数字建筑与智能建筑学社),负责组织学术讲座、校际交流、义工服务、师生间交流等活动;同时,发展社团国际化,加入英国皇家特许土木工程测量师学会ICES,成立学生分部,积极进行国际化交流。

8.10体现国家新工科建设突出智能建造和可持续城市建设发展方向

积极引入新工科理念,充分利用华南理工大学的多项工科排名国际前列特点,发挥广州国际校区新工科特色,依托学院“大土木平台”,打造工程管理专业的“新工科”建设。

服务国家未来科技智能与数字建造发展趋势,使学生获得智慧建造、全寿命周期知识和全过程管理基本训练,希望学生成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采用工作坊、探究式等教学模式,突出工程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重视实践、创新与国际化。聘请海内外教学名师主讲部分专业课程,加强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虚拟仿真建模与分析能力,培养智能建造理念及相应的管理技能。


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位列全国第14名。2020年,本专业已获批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近10年,已为国家、行业和部门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全国尤其是华南和港澳地区拥有较大影响。今后本专业将继续秉持“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校训,弘扬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