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电子白皮书
发布时间: 2021-12-30


一、专业基本信息

1.专业定位

华南理工大学力学学科创建于1960年,是在我国复合材料力学研究的先驱--周履先生的带领下发展起来。本学科分别于1981年和2003年获固体力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工程力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6年获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018年获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工程力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本学科始终紧跟力学领域的发展前沿,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依托,紧扣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积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华南地区力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的重要基地,正在积极迈进全国一流力学学科的行列。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注重立德树人,培养热爱祖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科技、经济进步,具有扎实和宽广的力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力学及航空航天、交通土木、先进材料等相关工科领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和高等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部分优秀毕业生能够成为其中的高层次复合型杰出人才。

3.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分

学制:4年(本科)、3+1+2年(硕士)、3+1+4年(博士)

本科学分:159学分(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学生)

170学分(未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学生)

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

 №1.具有从事工程力学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力学、机械、电工电子、材料和计算机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领域内至少一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本领域内的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力学的基础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交通工程、航天航空结构计算及设计问题以及更广泛工程领域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需求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结构、部件或流程,并能够利用数理等相关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计算设计的依据。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与力学相关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与力学相关的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力学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4.课程体系

工程力学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课程类别

课程要求

学分

学时

备注

公共基础课

必修

61.0

1196


通识

10.0

160


专业基础课

必修

34.5

560


选修课

选修

23.5/34.5*

376/552*


129.0/140.0*

2292/2468*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周)


30.0

35


毕业学分要求

129.0+30.0=159.0

140.0+30.0=170.0*

备注:(1毕业学分要求:合计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毕业学分要求;

2带“*”部分是指用于未获得推免资格学生的附加教学计划


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及工程软件、数值分析、实验力学、塑性力学、振动力学

特色课程包括:

新生研讨课:力学仿真及工程应用、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专题研讨课:计算力学前沿论坛

全英语教学课程:塑性力学、英语科技论文写作

双语教学课程:弹性力学、计算力学及工程软件、科技文献检索

MOOC:材料力学

学科前沿课:计算力学前沿论坛(“三个一”课程)

跨学科课程:机器学习

本研贯通课:复合材料力学、现代测试技术、疲劳与断裂力学、有限元法、损伤力学

校企合作课:航空航天概论及力学应用

竞教结合:力学基础知识综合强化训练

创新实践课:力学仿真及工程应用、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计算力学前沿论坛(“三个一”课程)

劳动教育课:生产实习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科创项目研究(如:创新研究实践、学科竞赛等)、各类课程设计(如:工程训练Ⅰ、力学基础知识综合强化训练、结构力学课程设计、测量实习、计算力学及工程软件课程设计、塑性力学课程设计、无人机理论与设计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设计、道路工程课程设计等)、各类实习(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峰多尺度研究所科研实习等)和毕业设计。

5.师资队伍

本学科现有双聘院士3人,专任教师32人(正高10人、副高14人),其中包含国家杰青1名、广东珠江特聘教授1名、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2名、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名。本学科基础力学教学团队于2014年被评为“广东省级教学团队”,《材料力学》课程于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学术研究方面,本学科现已建设了“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和“基础力学与力学交叉”等三个主干学科方向,在疲劳、损伤与断裂力学、冲击动力学、复合材料力学、微纳米力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9项、省部级和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7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杰青项目1项、国基重点项目1项、重要军队国防项目9项,获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3项。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自2009年起创办了工程力学创新班,全面实施“3+1+2”本硕和“3+1+4”本博连读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了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与管理制度。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创新班还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创、SRP等科研项目。近三年,创新班毕业生获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篇、广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奖3篇。此外,创新班学生还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三等奖以上奖励14项。

6.教学条件

在支撑平台方面,本学科拥有“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航天航空广东省航空航天先进材料与结构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现有教学科研用房面积4300平方米,师均113平方米,生均33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4590万元,师均120万元,生均35万元;图书资料15万册,师均0.39万册,生均0.11万册。除了上述教学科研平台外,本学科还与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民航学院、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在校外建有多个教学实践基地。以此为依托建设有广东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华南理工大学-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广东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高层次复合型工程力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为本学科研究生提供了更多了解国情、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实践能力的平台。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根据需要自主增加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