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电子白皮书
发布时间: 2021-12-30


专业定位

交通运输专业属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领域,隶属于交通运输工程系。为改善我国、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行业规划和管理人才需求旺盛,而高端人才供应不足的问题,本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本专业目前拥有国内领先的办学环境和条件,已为全国、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业界口碑,目前本专业正朝着国际一流的发展目标快速前进。

本专业依托广东省智能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交通运输工程教学中心、广东省交通运输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已具备交通大数据实验室、交通监控实验室、ITS信息平台实验室、交通运输安全与模拟驾驶等实验室及相配套的软硬件设施,拥有完备的图书资料,并依托多家行业著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近几年本专业还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办学、学术交流渠道,有多名学生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著名高校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

本专业以国家建设交通强国为目标导向,立足“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对交通运输领域人才的旺盛需求;以道路交通为主要对象,兼顾综合运输体系;以交通大数据分析、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交通运输组织调度、运输行业管理、运输经济分析为特色;培养掌握交通运输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能够在交通运输大数据分析、交通运输组织与调度、交通运输经济、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毕业后5年左右毕业生能成为社会与本专业领域内预期工作岗位上的高素质骨干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达到工程师执业水平。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宽厚的人文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能够在交通运输大数据分析、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交通运输组织与调度、交通运输经济、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管理、研究、投融资等工作。学生具备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和新环境适应能力,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建设者和高度可靠接班人。

毕业后5年左右毕业生成为社会与本专业领域内预期工作岗位上的高素质骨干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达到工程师执业水平。

培养规格

本专业采取四年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要求学分170

通过系统培养,学生毕业时,能掌握以下能力:

  1. 工程知识: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交通运输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解释、研究分析交通运输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设计(开发)满足交通运输特殊需求的运输问题解决方案;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应具有创新意识。

  4. 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选择、使用与开发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设备)和信息技术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分析与预测,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交通运输相关背景知识和标准,合理分析、评价交通运输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等方案以及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交通运输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交通运输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能够了解中国国情并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做到责任担当、贡献国家、服务社会。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解决交通运输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时、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力:能够就交通运输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其中第一课堂为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为课外教学。第一课堂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四大类。其中公共基础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包括思想政治类、英语类、体育类、数学类、计算机类、物理类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其中一部分课程。专业基础类为专业必修课程。集中实践环节为非教学课程,考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运输问题的能力。

专业基础课包括:交通预测与决策技术、交通工程学、运筹学、交通运输经济学、交通学科学习规划、交通运输工程概论、科技文献检索、现代交通技术产业模式与创业、现代交通新技术、城市公交规划与运营管理、旅客运输组织与调度、现代物流组织与调度、交通数据分析基础、交通港站与枢纽设计、交通设计、轨道交通系统运营与组织、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交通安全、交通运输综合实验、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集中实践环节包括:交通港站与枢纽设计课程设计、城市公交规划与运营管理课程设计、旅客运输组织与调度课程设计、现代物流组织与调度课程设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设计、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交通设计课程设计、交通运输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交通预测与决策技术课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课程设计、交通系统仿真课程设计、军事技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工程训练Ⅰ、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课堂第二课堂设置,着眼于“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两部分。要求学生参与各类劳动教育、科研活动。

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教师26名,具体如下:

专业技术职务

合计

博士学位人数

具有境外经历人数

博导人数

硕导人数

正高级

 9

 9

 5

 9

 9

副高级

 11

 11

 8

 0

 11

其他

 6

 4

 1

 0

 3

总计

 26

 24

 14

 9

 23

教学条件

  •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科研基地7个:

    • 广东高校现代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智能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高校现代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亚热带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全国智能交通技术培训网络(广州中心)

    • 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重交通道路耐久与安全协同创新平台

  • 省部级教学支撑平台2个:

    • 广东省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广东省交通运输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校外实习基地若干:

    •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实习基地

    • 广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实习基地

    • 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实习基地

    • 广州市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实习基地

    •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 广东省联合电子服务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专业沿革

交通运输专业率属于交通运输工程系,交通运输工程系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且建立了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获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是华南地区唯一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单位。

交通运输专业2009年开始本科招生,2020年入选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21年通过国家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