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博士招生宣传暨非合作目标位姿的智能化光测学术报告
时 间:2025年9月17日(星期三)下午15:00-17:00
地 点:交通大楼604室
报告人:王梓(助理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土木与交通学院
2025年9月15日
报告人简介:
王梓,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助理研究员,教研室副主任。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硕士与博士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师从于起峰院士。从事图像测量与视觉导航方向的研究,聚焦非合作目标位姿的智能化光测方法。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7篇,包括ICCVOral、IEEE TNNLS、IEEE TCSVT、IEEE TGRS、IEEE TAES等。以第一作者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获评航空学报2015-2024年度高影响力论文称号。
报告概要: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起源于1958年陈赓大将亲自推动、钱学森先生深度指导成立的“哈军工”导弹工程系,是开创新中国导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先河的单位。学院是我国空天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设有8个系所级单位,建有3个国家级科研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2个省部(军队)级教学科研平台,形成了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为龙头,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力学为重要支撑的“一体两翼”学科布局,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招收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及机械、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等3个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约240人,博士研究生约110人。学员曾获国际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冠军、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全国挑战杯特等奖等一系列高水平学科竞赛奖项。
测量非合作目标的位置和姿态是光测实验力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无人作战系统自主感知与智能决策的迫切需求。在空间态势感知、航母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传统基于合作标志等先验模型或手工特征的方法,受恶劣观测环境的影响和平台资源的限制,难以满足非控制环境下高精度、低延时、强可靠的测量需求。我们从测量的精度、时间、可靠性三个方面攻关,提出了非合作目标特征提取与增强、嵌入式平台轻量化实时测量、位姿估计不确定性量化等技术,解决了观测环境多变导致特征提取不稳定、低资源平台难以兼顾精度与速度、自主测量缺少可靠性评估机制等瓶颈问题,期望推动智能化光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