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表彰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通报》(粤府函〔2025〕180号),我院陈庆军教授荣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一)潜心教学
从教二十六年来,陈庆军教授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潜心教学。他秉持教育家精神,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从华工求学到任教,他深受前辈教师工程与理论相结合的优良传统的熏陶,始终将课堂与实践紧密相连,致力为土木行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他曾担任土木与交通学院结构党支部副书记,是省级土木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中注重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密切结合。所主持的“化整为零、聚沙成塔”——土木工程课程思政教育项目获批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教学中,他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名列前茅,十二次荣获校级教学优秀奖。主持省级一流线下课程“结构模型概念与实验”,主讲国家线上线下一流课程《混凝土结构理论》。主编住建部“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教学改革成效显著,2023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连续六届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赛区新工科正高组第一名(唯一特等奖)及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图1 参加教学创新竞赛
(二)竞教融合
他热心指导学生的课外竞赛活动。在土木工程最高级别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从2005年第一届国赛创办伊始,他便一直和团队一起指导学生至今,作为指导教师获得全国一等奖5次、二等奖4次。2019年他获评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突出贡献奖”,是全国第二位获此荣誉的指导教师(全国仅7位),2024年受聘担任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专家委员(全国共12位)。他还热心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结构知识的科普工作,组织了“结构模型进小学”及连续四届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活动,有效地将结构及抗震知识传播到中小学校园中去,激发中小学生对建筑结构的热情。

图2 指导学生参加结构竞赛
(三)以生为本
任教期间,他担任了多届学生的班主任。他关心学生,从学习和生活方面对他们进行悉心辅导和关怀。他时常与班里的后进生谈心,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与困难,鼓励他们勇敢走出困境,并积极与他们的家长沟通。此外,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伸出援手;对于来自港澳地区的学生,他积极协调他们与内地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也获得了多次“优秀班主任”称号。作为研究生导师,他与学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于2017年经学生评选获得“华南理工大学第九届我最喜爱的导师奖”荣誉称号。

图3 担当班主任
(四)科研攻关
他长期致力于混凝土结构、钢 - 混凝土组合结构、木结构、结构冲击等领域的研究,曾先后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共60余项。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及EI收录,参与编写学术专著2部,获批发明专利授权10项。他始终将学术研究根植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承担了包括深中通道、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歌剧院、第十五届全运会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升级改造加固试验研究等重大项目的关键技术研发。所参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高精度施工控制技术项目,获得了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及华夏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用科研成果为重大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这些科研成果也不断转化为教学资源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及时接触到行业内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宽视野。

图4 深中通道科研攻关
廿六载春秋,陈庆军教授以赤诚之心坚守土木教育事业,在教学、科研与育人领域,践行教育家精神,精雕细琢,以匠心培育万千桃李,凭创新推动学科发展。他的教育之路,诠释了“立德树人”的初心,是新时代高校教师潜心治学的典范,为土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力量。(学院教学科研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