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百千万”|把“校园课堂”搬到“乡村课堂” 粤港澳三地青年共绘乡村振兴蓝图
发布时间: 2025-10-12

 近日,土木与交通学院主办的第三期粤港澳大湾区“未之星训练营”圆满收官,由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学生联合组成的乡村振兴实践团向鹤山市龙口镇青文村提交了多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规划方案,得到青文村民委员会回函肯定:“方案非常具有创意,也有落地实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师生们为本村的乡村规划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华工智慧”。其中一项方案《红旗渠·青文里——青文村红色引领,生态筑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规划方案》,获2025年“邑青人才返乡”江门市青年社会调研大赛决赛三等奖。此外,本期粤港澳大湾区“未之星训练营”还巩固和加强了粤港澳三地高校的学术合作和文化交流机制;探索了粤港澳三地学生参与课程工作坊的教学模式;与鹤山市龙口镇青文村、雅瑶镇陈山村两个村庄分别成功结对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推动学院与鹤山市龙口镇青文村签订了《校地结对共建备忘录》。


 课程工作坊开进田野乡间   训练营学员交出乡村振兴青春答卷

 鹤山市龙口镇青文村,旧称青溪村,位于鹤山市南部,有700多年历史,紧靠沙坪城区,毗邻珠西物流中心。全村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00多人。上世纪3 0年代中期,青文村建立起中共地下组织,是革命斗争活跃地区之一。青文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门市“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江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

 平日在村口开强记小饭店的李姐发现:最近村里来了一群大学生,在村里分组访谈村民、调研村情,这是她在村里多年从来没见过的场景。得知这群大学生来自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不禁竖起拇指赞扬:有这么多聪明的年轻人来村里帮忙,我们青文村未来一定会展现新的面貌!

 李姐所指的这群大学生,就是我院主办的华南理工大学第三期粤港澳大湾区“未之星训练营”组织的三地三校学生。该训练营是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批准立项的港澳高等学校师生与内地交流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未之星”训练营至今已举办两期(2023年第一期,2024年第二期)。第三期粤港澳大湾区“未之星训练营”于今年6月启动,土木与交通学院为主办单位、粤港澳交通基础设施创新联合实验室为支持单位,为期三个月,吸引了包括澳门大学科技学院土木及环境工程系、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测量学系、房地产及建设系、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和老师16人参与。

 本期训练营聚焦内地的乡村振兴主题,来自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的大学生加入了土木与交通学院吴凡老师开设的社区空间设计与改造课程工作坊,在吴凡老师和辅导员苏图的指导下,三校大学生共同开展课程学习,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作业。

 为了学习其他村庄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训练营师生前期调研了首批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鹤山市雅瑶镇陈山村,通过参观该村近年来兴建起来的村史馆、李铁夫纪念馆、李超故居、火龙文化馆等,学习该村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训练营师生调研雅瑶镇陈山村


 6月5日,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们来到鹤山市龙口镇青文村开展现场调研。师生们分成多个调研小组,分别与村民访谈、访问村委工作人员、调研村道村貌、近距离勘察有鹤山“红旗渠”之称的南渠。

 实践团调研村容村貌

 实践团成员访谈村民

 实践团分组讨论

 实践团与村委工作人员交流

 实践团考察调研青文村的中共鹤山县西北区工委旧址

 实践团实地勘察“红旗渠”


 师生们调查发现,该村可以开发利用的农文旅资源丰富,除了“红旗渠”,也有中共鹤山县西北区工委旧址、温许荣烈士纪念碑及周边田园综合体、闲置民房等资源。如果加以整合利用,有望建成集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

 为了更好地推动双方深度合作,土木与交通学院组织了道桥教工党支部、研究生土木工程第一党支部的师生党员加入队伍,为青文村的“红旗渠”提供工程测量、结构监测、修复加固、道路与水利规划、工程咨询等技术支持服务,推动学院与青文村结对共建。6月6日,在龙口镇政府领导同志、港澳师生们的见证下,土木与交通学院与鹤山市龙口镇青文村签订了《校地结对共建备忘录》。双方将以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借助华工智慧,凝聚青年力量,探索一条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发展共赢的校地合作路径。


 土木与交通学院与青文村签订《校地结对共建备忘录》

 实践团与青文村委干部合影


 在完成青文村的调研考察后,实践团分为七个小组,各自独立开展了以青文村“红旗渠”为文化旅游名片的乡村规划方案设计。在任课老师吴凡的精心指导下,实践团为青文村量身定做村庄规划方案也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其中由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谭媛、李宝儿、郭金燕、刘卓颖,澳门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本科生黄倩芝、博士生孟凡凡,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房地产及建设系硕士生高晞达共同参与制定的方案《红旗渠·青文里——青文村红色引领,生态筑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规划方案》,8月15日被团鹤山市委推荐参加2025年“邑青人才返乡”江门市青年社会调研大赛(团江门市委联合江门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江门市委组织部、江门市委政研室、江门市人才工作局、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联合举办),队伍(编号:鹤山四队)在近400名青年组建的60支队伍中晋级决赛(18支队伍),并荣获青年大学生组三等奖。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谭媛代表参赛队伍做决赛展示并领奖


 打造学术文化交流平台 粤港澳高校朋友圈不断扩大   

 从首期到第三期训练营,参与的高校从澳门大学扩展到香港大学,未来还有更多港澳高校希望加入。6月3日上午,训练营启动仪式在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交通大楼举行。土木与交通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磊为训练营致欢迎辞并授旗。他希望本训练营能打造成为粤港澳高校土木类院系学术与文化交流的平台,带领港澳的师生深入内地观察,见证大湾区建设的飞速发展。

 土木与交通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磊为训练营致辞并授旗

 胡迟春教授介绍粤港澳交通基础设施创新联合实验室


 粤港澳交通基础设施创新联合实验室主任胡迟春教授介绍了该联合实验室的人员概况、科研和转化成果。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李骁教授介绍院系情况

澳门大学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潘觅教授介绍院系情况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李骁教授、澳门大学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潘觅教授分别介绍了各自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


 土木与交通学院吴凡老师介绍工程管理系的课程工作坊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吴凡老师则介绍了她主持的社区空间设计与改造课程工作坊的教学理念、学习模式和教学成果。

 其后,训练营师生们进入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仔细参观了结构实验室、耐火实验室、风洞实验室、抗震实验室和3D打印创客中心,并与实验室负责老师进行了深度学术交流。


 

 

 训练营师生参观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结构、耐火、抗震及风洞实验室


 训练营师生参观学院3D打印创客中心


 训练营师生还走进华南理工大学“初心”校史馆,深入学习了解华南理工大学的办学源头、历史沿革、办学成果及人才培养成就。


 训练营师生参观华南理工大学校史馆


 我院学生讲述话剧《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背后的革命故事


 期间,三校学生还就校园学习、生活进行了深度交流。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学生介绍了各自学校的教学特点、校园生活特色。我院学生向港澳学生介绍红色甲工、“芒果莲雾鲤工”等学校别称的由来,介绍了我校话剧《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讲述了周文雍、陈铁军举办刑场上的婚礼的故事。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见证大湾区建设新貌

 6月3日下午,训练营师生来到中建五局白鹅潭在建项目观摩学习。中建五局华南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杨思对港澳高校和华南理工大学师生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祝愿训练营越办越有影响力,加深粤港澳三地高校与内地工程建设单位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校友、广州分公司白鹅潭项目政府配套项目经理金和卯博士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勉励同学们学好专业本领、拓宽职业发展视野,为中国建筑行业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训练营师生与中建五局华南公司广州分公司技术骨干深入交流

 训练营师生现场观摩白鹅潭项目施工技术


 广州分公司白鹅潭指挥部总工程师任秋带领师生们现场观摩白鹅潭项目工地,对项目采用的新型施工技术作了详细讲解。港澳师生对中建五局为代表的内地央企在工程项目管理理念、施工环境有了全新认识,对内地先进施工技术的发展赞叹不已。

 6月4日至5日,训练营师生来到江门市鹤山市,参观了鹤山市非遗文化馆、鹤山市博物馆、李铁夫美术馆、鹤山工业城创新创业中心,了解鹤山市的历史和人文地理、产业布局、产业发展。

 训练营师生学习鹤山市人文地理



 训练营师生还走进了中共鹤山支部及鹤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粤区委直辖鹤山支部旧址,了解中共领导鹤山地方革命的历史以及鹤山地区的青年运动史,港澳学生在江门侨乡这片土地上寻找根脉的同时,也加强了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参观中共鹤山支部及鹤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未之星”训练营将继续以学术交流、城乡观察、行业考察、文化体验等方式,系紧港澳与内地青年血脉同源、文脉相亲的纽带,引导粤港澳三地青年将论文写在湾区创新热土,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图文/土木与交通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