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9日,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华南理工大学决赛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成功举办。竞赛由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主办,共吸引了各学院共计19支队伍同场竞技,比赛评选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优胜奖7项。
竞赛开幕式现场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张春辉,土木与交通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磊,副院长虞将苗、卢凯,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李红宝,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邓巧明教授,未来技术学院欧士琪教授,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陈刚副教授、土木与交通学院温惠英教授、林培群教授、漆巍巍副教授出席了竞赛开幕式。
王磊副书记致辞
王磊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是业内一项重要赛事,吸引了来自多个学院的优秀团队参赛,彰显了跨学科合作的精神和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共同关注。王磊希望大家能够聚焦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通过科研攻坚,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未来的城市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春辉主任宣布竞赛开幕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张春辉教授宣布了竞赛开幕。
选手答辩
各组选手根据抽签顺序对各自作品进行了精彩饱满的展示。此次竞赛主要围绕作品的创意与服务、竞争与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根据各组选手展示内容、语言表达,逻辑条理等进行综合评价。
专家点评
在各组选手的答辩结束后,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虞将苗教授对各组作品进行点评。他表示,各组展现出独特的创造力和专业素养,尤其是在工程思维和团队合作上表现优异。虞将苗指出作品在创新设计理念、实用技术应用等的亮点,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鼓励各组选手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继续发挥优势,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为未来的科研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虞将苗副院长点评
李红宝总工为一等奖获奖选手颁发证书
虞将苗教授、邓巧明教授为二等奖获奖选手颁发证书
欧士棋教授、陈刚副教授为三等奖获奖选手颁发证书
合影留念
附:
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华南理工大学决赛成绩
作品名称 | 队员 | 指导教师姓名 | 奖项 |
基于深度学习的面向老旧建筑外立面的智能检测 | 孙忠燚、董子瑶、黄靖元、邵嘉成 | 闫辉、罗小春 | 一等奖 |
混为壹储——TransTEC异质性混合储能解决方案 | 黄炽坤、张晋、熊苾富、景浩 | 林镇宏、东淏博 | 一等奖 |
城市路网多模式交通绿波协调信号优化软件 | 林晓鹏、曾坤、张敏学、魏镜丰 | 卢凯、林永杰 | 二等奖 |
智行科技--列车智能辅助驾驶先行者 | 丁一峰、蓝俊聪、罗海枫、徐让 | 卢少锋 | 二等奖 |
CRpilot: 面向城市环卫作业的智能清扫机器人系统研发 | 张淏祎、时铭扬、唐诗怡、黄忆文 | 吴凯、吴少峰 | 二等奖 |
人工智能辅助远程超声医疗机器人 | 陈琦、高佳旭、李森、安恒屹 | 吴凯 | 二等奖 |
小飞智行——道路适应性优化引领者 | 曹远盛、王子旗、陈佳敏、黄诗淇 | 王晓飞、曾强 | 三等奖 |
“光之眼”——基于车灯与隧道照明系统协同控制的黑洞效应缓解装置 | 邹睿婕、吴祎梦、龚莲花 | 温惠英、裴明阳 | 三等奖 |
城市综合体风热环境设计策略和微气候智慧营造 | 李泽贤、陈道奇、李高翔、彭思伟 | 杨易 | 三等奖 |
天际速援(SkyBridge)-城市应急物资低空交通解决方案引领者 | 彭瑾晗、庞崇浩,毛璟仪 | 林培群 | 三等奖 |
基于机器学习的智慧慢行游憩路径优化研究 | 黄卓、谢腾霄、梅涛、张玉阳 | 赵渺希 | 三等奖 |
低空文旅 智享未来 | 段锦欣、苏一杰、杨沛媛、桑祥瑞 | 黄翼 | 三等奖 |
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应急无人机路径规划系统 | 伍振东、胡朗、张悦颖、黄润泽 | 王志勇 | 优胜奖 |
Sameway——基于三维点云空间的城市道路安全评价系统 | 陈佳敏、王子旗、曹远盛、管海滨 | 王晓飞、曾强 | 优胜奖 |
共享时代信号灯与车辆双边对话协调者 | 张骁乙、林甘 | 林永杰、卢凯 | 优胜奖 |
卫星拒止环境下轻量化车道级定位器 | 杜涛哲、崔熙 | 林永杰、卢凯 | 优胜奖 |
基于交通规则的仓储机器人智能导航避障系统 | 谢伟东、林钊禹、香梓伟 | 王志勇、虞坤霖 | 优胜奖 |
道路交通换道交织混沌区交互式领航者 | 罗玲、杜泽垒 | 林永杰、卢凯 | 优胜奖 |
塬谷望畔,丝路触城 | 黄上上、黄紫妍、李诗媛、张曼怡 | 万煜敏、王金金 | 优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