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有许多深耕教书育人一线,始终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们亦师亦友,营造良好教学相长氛围;他们用知识的力量筑起梦想的大厦,用智慧的灯塔引领未来的道路;他们用行动让高等教育回归“培养人”的本质职能……土木与交通学院 “师说心语”教师专题系列访谈,带你走近身边的老师,倾听他(她)们的教学理念和对专业的理解感悟。
林永杰,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工程教研室副主任,曾在山东大学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期间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后在美国西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研究方向聚焦于交通目标检测与仿真建模、区域信号控制、交通灾害预测与紧急疏散,现已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gazin、中国物理学报A等知名期刊的审稿专家,具有较好的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
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林老师主持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交通规划》,承担了《交通检测技术》、《综合实验》、《道路交通控制理论》、《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智能交通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等多门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荣获中国交通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疫情阶段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和学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二等奖。此外,指导了学生们在国内外重要赛事中屡获佳绩,展现了其优异的教学艺术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
科研方面,林老师主持并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内十多个城市,并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大湾区)车联网技术发明创新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100项广东省博士博士后创新成果奖等十余项科技奖励。
魏镜丰(采访同学):
很荣幸能够邀请到林永杰老师参加此次采访,林老师您好。很多同学都有反映,觉得上林老师的课,无论是《交通规划》、《交通检测技术》、《交通控制与管理》专业课程还是相关的实验课,都会有一种很踏实认真的感觉。所以想请问林老师是否在教学以及学术研究上有着自己的独特理念?
林永杰老师:
非常感谢学院领导们的信任和关照,有幸可以参加此次访谈;也非常感谢咱们采访组的同学,辛苦大家了;更要感谢听过我课程的同学们,对我授课的认可和反馈的宝贵建议。其实我作为一个普通高校教师,谈不上独特理念,只是尽力来上好每一门课,讲好每一堂课。在我看来,交通运输工程具有很强的实战化属性,我们培养的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会面临很多交通规划、设计、控制、管理、维护、评价等实际问题,这都需要依靠多元化的理论知识方法和很强的工程知识来解决。基于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从2017年第一次以教师身份站上讲台以来,我自己始终坚持教学育人优先、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例如在交通检测技术这门课上要讲解磁频、波频、射频、视频和卫星五大类、10多种交通检测器,所依赖的基础原理多数已经在大学物理、图像处理等课程中获得,但对于实际场景中的道路施工、恶劣天气、大型车辆遮挡、城市光污染、检测精度与成本的平衡等问题,才是我们交通运输类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之所以我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比较游刃有余,讲解丰富的案例,也都归功于我们团队在五大类检测技术领域都有实际科研项目支撑,才能够在讲解时让学生一学就会、一听就懂。
魏镜丰(采访同学):
我们有了解到林老师您有参加过多个工程项目,在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分享您的一些工作经历吗?
林永杰老师:
我主要从事交通目标跟踪检测、区域信号控制与车路协同、交通应急疏散与疏散仿真等相关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基金青年提升项目、广州市民生科技攻关、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等二十多项,成果应用于北京、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中山、贵阳、嘉兴和茂名等十多个城市,其中信号与交通组织技术在近1200个灯控路口应用成效显著,获得市级交警广泛认可和电视台报道。
在这些服务的项目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2016年首次参加中山市交通信号优化项目,如何让地方交管部门认可你的技术和实力,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时,中山交警提出来进行比武打擂,拿出两条道路来邀请三个专业信号优化团队进行配时优化,设计信号方案直接下放到信号机运行,然后由第三方进行最终评估效果,三个团队抽签决定顺序、且每次都再恢复初始方案两周后再测试下一个,最后胜出的团队承担信号优化任务。当时的压力还是很大,都是实力雄厚的大团队,我们花费了很大的努力分析现状和设计配时算法,最终胜出。所以,有理论和方法,未必就能产出预期效果。
魏镜丰(采访同学):
林老师的分享让人受益匪浅,那您对未来将参与项目研究的同学能否给予一些建议与指导?
林永杰老师:
我读研究生期间,就参与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多数都是第一次做,有些项目还是要自己挑大梁的,其实那时候也是边学边做,一路过来虽然感觉很艰辛,但是收获很大。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从事交通专业的同学们应该,多向任课教师、科创项目指导老师、教研室老师等请教,找机会主动参与老师们的科研项目中,尤其是工程实践项目,在大学或研究生期间如果能多参与几个落地应用的项目是很难得的宝贵经验。
但在参与过程中,应该结合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选择合适的、而不是盲目跟风,交通可供选择的类别还是很多,例如规划类、设计类、信号控制类、算法研究类、软件编程类、数据挖掘类。
科研成果获奖2021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林永杰
车联网技术发明创新奖证书-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
魏镜丰(采访同学):
目前社会对于交通专业的看法众说纷纭,不少同学也对于自己专业的前途表示迷茫,请问林老师可否站在自身研究领域上,谈一谈交通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林永杰老师: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会议上制定了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也被称之为雅典宪章。大纲中明确提出: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四大活动: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我们交通专业就有幸位列其一,国家“十四五”时期要建设九大强国,而交通强国又位列其一。大家是否应该觉得自己从事交通专业的重要性了。
从我自己的科研领域来看,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从事的这个专业的重要性和价值,我们应该怀疑的是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或方向是否有价值,这个是一个持续探索和求证的过程。未来的交通发展大概率是空地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割裂的五大运输系统,将来的多方式出行、多式联运空地一体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再深入到规划、设计、感知、控制、管理、运维等细分链条,融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运输系统更加安全、便捷、绿色、舒适、智能。
魏镜丰(采访同学):
林老师的简历内容很丰富,想必在年少升学与求职方面有着很多故事。现在大三的同学也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抉择,请问您作为过来人方便为同学们做一些经验分享吗?
林永杰老师:
我自己的求学经历丰富是因为确定了自己从事高校教师的工作预期,就一直为此而努力。当时,由于高考报考失利导致本科学校不及预期,所以在大学期间通过努力既保住了专业第一又考上了985高校研究生,研二就转为硕博连读,读博士期间出国联合培养,毕业后又出国做博士后,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科研履历。
结合自己的经验,建议同学们不要常立志而要立长志,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预期的工作环境。
博士期间出国留学时参加TRB学术会议并海报宣传公交优先成果
(供稿:2021级本科交工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