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焱
发布时间: 2023-06-14

基本信息

 

n 职称:副教授

n 人才称号: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

n 联系电话:020-87111030

n 电子邮箱:xyan@scut.edu.cn

n 办公地址:7号楼7110室

研究方向

1)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研发与机理

2)工业及建筑固体废弃物高值循环利用

3)多功能一体化建筑涂层研发及其应用

4)工程结构抗火性能及损伤修复与加固

5)工程结构安全耐久性鉴定与韧性提升

学术兼职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抗火专委会委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分会再生混凝土专委会委员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工程改造与加固分会专家组 专家

广东省低碳建筑材料与固废利用专委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评审专家

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现代土木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

招生专业

硕士生:土木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 土木水利

教育与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

2005年9月~2008年11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博士

2002年9月~2005年7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硕士

1996年9月~2000年6月, 南昌大学,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学士

工作经历

20159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

20121月~20134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土木工程系,博士后,导师:Siegfried F. Stiemer 教授

200812月~20158,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

20081~20083美国田纳西大学(UTK),土木工程系,访学学者,合作导师:Z.John Ma教授

教学与科研情况

² 教学

Ø 本科生教学:

1. “钢筋混凝土板的设计性虚拟仿真耐火实验”国家级虚仿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主要参与人(2/5);“混凝土结构理论”国家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主要参与人(5/5);“土木工程结构抗震”广东省系列在线开放课程,主要参与人(6/7);“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华南理工大学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

2. 土木工程卓越全英班“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双语课程)主讲老师,2021~2022年度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海外名师项目),负责人;2015~2019年度及2022~2023年度华南理工大学国际合作项目(海外名师项目),负责人。

3. 广东省教学改革项目《面向“新工科”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负责人。

4. 指导学生完成多项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如: 2021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广东攀登)资助项目 、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Ø 研究生教学:

讲授《结构鉴定与加固》课程,32学时。

² 科研

Ø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工程地聚物复合材料的防火防腐一体化防护性能及机理研究》,54万,2023.01.01~2026.12.31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钢筋增强ECC梁及ECC/混凝土复合梁的高温性能、损伤机理及火损后修复加固技术研究》,60万,2019.01.01~2022.12.31主持

3. 国家级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再生混合混凝土构件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子课题,20万,2017.09.01~2020.12.31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火灾损伤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再碱化修复研究》,20万,2010.01.01~2012.12.31主持

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火灾后建筑结构的一种无损修复技术研究》,20万,2012.05.01~2014.12.31主持

6.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可恢复功能的高性能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和理论研究》,10万,2021.01.01~2023.12.31主持

7. 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火灾后耐久性无损修复技术研究》,20万,2012.01.01~ 2014.12.31主持

8.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开放课题项目《梁端塑性铰区采用ECC材料的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和理论研究》,20万,2019.01.01~2021.12.30主持

9.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项目《一种钢筋混凝土桥梁火灾后混凝土抗压强检测和评定方法的研究》,15万,2016.01.01~2017.12.30,主持

10. 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金项目《不同冷却方式对高温后大尺度再生混凝土性能退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10万,2015.07.01~2016.06.30,主持

11. 广东省交通厅科技项目《沿海混凝土结构氯盐侵蚀下的抗火性能试验研究》,12万,2015.01.01~2017.12.31,主持

12. 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金项目《隧道结构火灾后耐久性的再碱化修复研究》,7万,2010.01.01~2011.12.31,主持


Ø 代表性成果(论文、专利或专著、软件著作权、成果转化等)       

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广东省地方标准2部,CECS标准1部;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项。近年代表性论文如下:              

1. Xiong Y, Chen Y, Wu B*, Zhao G. Fire resistance of composite shear walls filled with demolished concrete lumps and self-compacting concrete[J]. Frontiers in Materials, 2022,9. https://doi.org/ 10.3389/fmats.2022.1007868 (SCI,JCR2区, IF 3.985)

2. Xiong Y, Chen A, Wu D*,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of Composite Shear Walls Filled with Demolished Concrete Lumps and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after Fire[J]. Buildings, 2022, 12(9): 1308. (SCI,JCR 2区, IF 3.324)

3. Wu D, Ying F, Xiong Y*, et al. Experimental Assessment on Aseismic Capacity of a Perimeter Diagrid Concrete Core Structure: Shake Table Tests[J]. Measurement, 2022, 9. 13. (SCI,JCR1区, IF 5.131)

4. Wu D, Tesfamariam S, Xiong Y*. FRP-laminated rubber isolator: Theoretical Study and shake table test on isolated building[J].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2:1-22. (SCI,JCR1区, IF 3.994 )

5. Wu D, Lin J, Xiong Y*. Analysis of Seismic Isolation Performance of X-Shaped Rubber Bearings (XRBs)[J]. Buildings, 2022, 12(8): 1102. (SCI,JCR 2区, IF 3.324)

6. Wu D, Lin J, Xiong Y*, Cui Jie. Influence of site conditions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isolated high-speed railroad bridges[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22: 13694332221105702. (SCI,JCR3区, IF 2.438)

7. Xiong Y,  Xu G,  Wu D*, et al. Investigation of using the ceramic polishing brick powder in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J].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1(3):102489. (SCI,JCR1区, IF 7.144)

8. Yan Xiong, Yi Yang, Shuai Fang *, et 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ompressive and shrinkage properties of ECC containing ceramic wastes under different curing conditions[J]. Frontiers in Materials, Doi.org/10.3389/fmats.2021.727273. (SCI,JCR2区, IF 3.985)

9. 熊焱,赵国伟,等.自密实再生块体混凝土叠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22,43(4): 114-133.  

10.  熊焱,宋文彬,等.自密实再生块体混凝土直剪性能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 2021, 38(12): 191-199,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