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n 职称:教授 | |
n 人才称号:广东省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 | |
n 联系电话:13533434537 | |
n 电子邮箱:cvjingji@scut.edu.cn | |
n 办公地址:建工培训楼304 |
▎研究方向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研究、人工智能应用 |
▎学术兼职
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高等学校土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超限高层抗震审查专家委员会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建设科技委结构与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 |
▎招生专业
硕士生: 土木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 土木水利 、工程管理 |
▎教育与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2017年9月~2019年3月,日本名城大学,结构工程,博士(论文) 1987年9月~1990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结构工程,硕士 1981年9月~1985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士 工作经历1990年5月至今,历任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土木工程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2017年-2022年任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 2007年 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任访问学者 1999年~2000年 由国家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任访问学者 1993年 在广东肇庆端州建筑设计院挂职,任院长助理 1985年~1987年 在原华中理工大学土木系任助教 |
▎教学与科研情况
² 教学 本科生教学:1. 《混凝土结构理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荷载及设计原则》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 2. 主编住建部“十四五”规划教材《结构模型概念与试验》。 3. 指导学生完成多项国家及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 研究生教学:讲授《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专业英语》课程,年均招收硕士生3-4名。 教学成果: 1. 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7 2. 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15 3. 第九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第1完成人),2019 4. 第八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第3完成人),2017 5. 第十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完成人),2022 6. 第七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第2完成人),2012 7. 第六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第2完成人),2008 8. 指导本科生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特等奖,本人获优秀指导 教师奖,2020 9. 指导本科生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工业化建筑与智慧建造竞赛”一等奖,2021
² 科研 科研兴趣: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研究、人工智能应用 科研项目: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校级及横向科研项目50余项。 代表性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 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10部,获得发明专利和软著作40余项。 |
▎其他
华南理工大学高层建筑结构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团队主要从事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结构空间约束下混凝土设计理论革新、人工智能与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成立以来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建筑设计院合作,完成了多项大型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技术咨询工作。
团队以韩小雷教授、季静教授为主要核心,由3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驱动型研究团队。团队至今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00名,分布在世界各地。团队毕业生大部分就职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政府、房地产、设计顾问公司、高校等单位,也有部分就职于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公司。
近年来,团队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等一批面上项目,发表论文150多篇(SCI/EI收录93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专利38项,自主研发商业化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软件PBSD,主编国内首部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关键研究成果编入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规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标准《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等。
基于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团队2016年牵头项目《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基础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牵头项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团队已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内外125栋复杂建筑,最高应用于112层530米高的广州东塔,最大跨应用于120米跨度的保利中洲中心,最远应用到高烈度区印尼首都雅加达和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还应用于工业建筑,如核电、火电、煤电、垃圾发电电厂的主厂房。不仅应用于新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而且应用于既有建筑续建、改建、加建以及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建筑的抗震安全性复核和加固设计。
科研团队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