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n 职称:副教授 | |
n 人才称号: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 | |
n 联系电话:15920327100 | |
n 电子邮箱:ctzlzuo@scut.edu.cn | |
n 办公地址: |
▎研究方向
1. 高性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发与力学性能; 2. 装配式构件及其连接的研发与力学性能; 3. 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协同作用机理; 4. 基于视觉或人工智能的构件与结构损伤识别技术。 (说明: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构件或单元的静力/动力/冲击/耐久性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模型设计等。) |
▎学术兼职
1.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委员; 2.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3. 国内行业顶刊《建筑结构学报》中青年审稿专家,同时长期担任《Engineering Structures》(JCR1区)、《Thin-Walled Structures》(JCR1区)、《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JCR2区)、《Structures》(JCR3区)等行业知名SCI/EI期刊审稿人。 |
▎招生专业
全日制硕士生:土木工程(学术学位)、土木水利(专业学位) |
▎教育与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 2007年9月~2010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博士; 2005年9月~2007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结构工程,硕士; 2001年9月~2015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士。 工作经历 2019年11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 2018年11月~2019年10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Civil Engineering and Geosciences 土木工程与地球科学系,访问学者,合作教授:D.A. Hordijk和Yuguang Yang; 2017年9月~2018年10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 2011年7月~2017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 |
▎教学与科研情况
² 教学 本科生教学: 1. 《混凝土结构理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参与人; 2. 《Principles of Concrete Structures》,卓越全英班; 3. 《混凝土结构设计》; 4.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5. 两门课程设计:《混合结构课程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6.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6人/年; 7. 指导学生完成多项SRP项目,如: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8. 指导学生完成竞赛项目,如: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第四届获得特等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研究生教学: 1. 讲授《高等混凝土结构》(本研贯通课)、《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课程; 2. 年均招收硕士生1-2名。 教学成果: 1. 2023年度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团队,排名3; 2. 2022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参赛选手获得特等奖); 3. 2021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项目),课程负责人; 4. 2021年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团队,无排名; 5. 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团队,排6; 6. 2017-2018年度青年教师本科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 7.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个人校级,10%); 8. 2014-2015年度本科教学优秀二等奖(个人校级); 9. 2015.12: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励(个人校级,11%-30%); 10. 2014届教学优秀奖(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专项))(个人校级); 11. 2012-2013年度本科教学优秀二等奖(个人校级); 12. 2012~2013年度本科教学优秀奖“教研论文专项”三等奖(个人校级)。 ² 科研 科研兴趣: 本人着力于开展组合结构、装配式结构的研发和力学性能研究,主要包括高性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发与力学性能,装配式构件及其连接的研发与力学性能,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协同作用机理,以及基于视觉或人工智能的构件与结构损伤识别技术。近年来的主要科研工作:(1)带约束拉杆钢管混凝土异型截面柱轴压和偏压性能的研究,包括相关试验研究与分析、核心混凝土等效本构关系、钢管局部屈曲性能、设计方法;(2)钢管混凝土斜柱转换节点的开发与静力、拟动力性能研究,包括相关试验研究与分析、非矩形钢板局部屈曲性能、设计方法;(3)新型钢板混凝土剪力墙、装配式剪力墙的开发与拟静力性能研究;(4)单边约束条件下侧向力作用对钢板局部屈曲性能的影响,涉及创新试验方法的开发;(5)基于DIC或智能技术的钢板屈曲识别及构件损伤识别技术的研究。 科研项目: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4项,主持和参与其他横向(企业)科研项目30余项。 1. 纵向科研项目 (7)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启动项目,S2013040015140,《钢管混凝土斜柱转换结构的节点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2013/10-2015/10,主持; 参与横向(工程)项目约30余项,每年个人到校横向科研经费20余万元。代表项目包括:①江门市海逸酒店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及其转换层节点力学性能研究;②佛山新福港地块大底盘多塔楼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③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大跨度矩形钢管混凝土桁架结构试验与力学性能研究;④广州市歌剧院大型空间铸钢节点的足尺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⑤广东省科学中心大型网架结构的施工仿真与监测;⑥带腋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⑦套式钢管脚手架结构性能研究及应用;⑧珠海软土地区桩基础工程超长钻孔灌注桩应力测试;⑨机库大厅钢网架结构整体提升施工全过程应力分析与监测;⑩220kV常规户内变电站温度变形分析;11.仿古建筑结构体系力学性能研究;12.钢管混凝土柱大样及节点技术研究。 代表性成果(论文、专利或专著、软件著作权、成果转化等)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他引400余次,H-index指数11。获授权排名第一的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9 项。曾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1项,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励特等奖1项。 1. 代表性论文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发表在《Engineering Structure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Thin-Walled Structures》、《Structural concrete》、《Structures》、《建筑结构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工程力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以下为代表性论文: 2. 专利 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排名第一4项),排名前二的实用新型专利29项,软件著作5件。专利内容主要涉及到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节点、剪力墙和相关试验加载装置,以及装配式RC剪力墙。以下为代表专利: 3. 获奖 (2) 2020.7 2020年度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左志亮,12),2020-1-X02-R12; (3) 2020.3 2020年度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华工3,左志亮12/15),2020-特-01。 |
▎其他
本人所在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建筑工程研究所成立于 1996 年,是土木系最早成立的专业科研机构。所长蔡健教授,骨干成员包括黄炎生教授、凌育洪教授、陈庆军教授、杨春副教授、姜正荣副教授、左志亮副教授,何岸副教授,还有博士后、博硕士生共约 50 余人。
团队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新技术研究、建筑结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施工监控及健康监测、既有建筑寿命评估及改造设计咨询等工作。与其他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973”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独立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完成了数十项新技术研发项目,重点进行复杂结构体系、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新型钢管混凝土节点、混凝土结构抗冲击性能、木结构及其加固技术等项目的研究。成立二十多年来参与了国家、省市重大重点项目的众多新技术研发及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数十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重要期刊杂志上发表了数百篇具有影响力的文章,获八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同时注重新技术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新技术及专利项目在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建设方以及合作科研单位、设计单位的一致好评。
团队成员获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项(2019),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2010),一等奖 1 项(1999 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2005 年、2007年、201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2009年、2010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9年)、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