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n 职称:副教授 n 职务:建筑结构实验室副主任 n 联系电话: n 电子邮箱:hufx@scut.edu.cn n 办公地址:7号楼7110 | |
▎研究方向
高性能抗震钢结构、高性能钢材本构关系、钢结构非线性分析与优化 |
▎学术兼职
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青年理事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检测鉴定加固改造分会委员 |
▎招生专业
博士生: 硕士生:土木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土木水利 |
▎教育与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2011年8月~2016年7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导师:石永久、施刚 2015年7月~2015年10月,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访问研究学生,导师:Stephen A. Mahin 2008年8月~2011年7月,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双学位) 2007年8月~2011年7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士 工作经历2021年9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 2019年4月~2021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 2016年10月~2019年3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博士后,导师:王湛 |
▎教学与科研情况
² 教学 本科生教学:教学活动: 1. 主讲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钢结构理论》,讲授《环境保护概论》必修课和《程序设计与结构通用软件》限选课等课程。 2. 编写学校“双一流”本科精品教材《钢结构理论》。 3. 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钢结构”教研室核心成员。 4. 获第三届全国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会教学大赛三等奖。 教研项目: 1.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广州建研数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直接分析法在钢结构理论与设计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应用,2022-11至2024-10; 2. 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教研教改项目青年教改专项,现代数值模拟技术在《钢结构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2021-05至2023-05 研究生教学:教学活动:讲授《高等钢结构》课程。 人才培养: 1. 年均招收硕士生1-2名(学硕/专硕)。 2. 共同指导学生荣获中国钢结构协会高等学校钢结构创新竞赛2022“马钢杯”钢结构停车设施竞赛特等奖(作品名称:X-PARK立体停车库;完成学生:刘德铭 等人;指导教师:王湛、潘建荣、胡方鑫) ² 科研 科研兴趣:高性能钢材(高强钢、低屈服点钢等)的通用本构关系,高性能钢材在抗震钢结构中的应用及设计方法,钢结构的高效非线性分析和优化方法。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2108145,考虑局部屈曲与低周疲劳耦合效应的高强钢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2022-01至2024-12; 2.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A1515010047,高性能混合钢中心支撑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2023-01至2025-12; 3.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A1515010610,高性能钢材半刚性T型钢节点抗震性能和设计优化研究,2021-01至2023-12; 4. 广州市科技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博士青年科技人员类项目,202102021239,装配式混合钢材偏心支撑框架的抗震性能和复位性能研究,2021-04至2023-03; 5.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2020ZB22,可恢复功能高性能钢材半刚性T型钢节点抗震性能研究,2021-01至2022-12; 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2017M610525,考虑节点域影响的高强钢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2017-06至2018-10; 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博士启动项目,2017BQ090,高强度钢材梁柱节点域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2017-1至2018-12。 代表性成果(论文、专利或专著、软件著作权、成果转化等): 1. 施刚, 陈学森, 胡方鑫. 高强度钢材钢结构(II).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0. 2. Chen P, Pan JR, Hu FX*, Wang Z.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seismic resilient steel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with replaceable buckling-restrained fuse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22, 199: 107598. 3. Chen P, Pan JR, Hu FX*, Wang Z.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earthquake-resilient steel beam-to-column joints with replaceable buckling-restrained fuse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22, 196: 107413. 4. Lin T, Wang Z, Hu FX*, Hou WJ. Comparison in tensile behaviour of conventional and high-strength steel welded-plate preloaded T-stubs. Structures, 2022, 43: 93-104. 5. Lin T, Wang Z, Hu FX*, Wang P. Finite-element analysis of high-strength steel extended end-plate connections under cyclic loading. Materials, 2022, 15(8): 2912. 6. Hu FX, Shi G*.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high strength steel frames: Local response.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1, 229: 111620. 7. Hu FX, Shi G*. Constitutive model for full-range cyclic behavior of high strength steels without yield plateau.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8, 162: 596-607. 8. Hu FX, Shi G*, Shi YJ.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high strength steel frames: Global response.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7, 131: 163-179. 9. Hu FX, Shi G*, Shi YJ. Constitutive model for full-range elasto-plastic behavior of structural steels with yield plateau: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6, 118: 210-227. 10. Hu FX, Shi G*, Shi YJ. Constitutive model for full-range elasto-plastic behavior of structural steels with yield plateau: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8, 171: 1059-1070. 11. Hu FX, Shi G*, Bai Y, Shi YJ. Seismic performance of prefabricated steel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4, 102: 204-216. 12. Shi G*, Yin H, Hu FX.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full-scale fully prefabricated steel frame: Global response and composite actio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8, 169: 256-275. 13. Shi G*, Yin H, Hu FX, Cui Y.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full-scale fully prefabricated steel frame: Members and joint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8, 169: 162-178. 14. Shi G*, Hu FX, Shi Y. Comparison of seismic design for steel moment frames i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China.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6, 127: 41-53. 15. Shi G*, Hu FX, Shi Y.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of high strength steel structures and codification of design specifica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el Structures, 2014, 14(4): 873-887. 16. 胡方鑫, 施刚*, 石永久, 蔡建光, 厉亚宁, 孙毅, 王海涛. 工厂加工制作的特殊构造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14, 35(7): 11-20. 17. 胡方鑫, 施刚*, 石永久, 蔡建光, 厉亚宁, 孙毅, 王海涛. 工厂加工制作的特殊构造梁柱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工程力学, 2015, 32(6): 69-75+98. 18. 胡方鑫, 施刚*, 石永久. 基于断裂力学的高强度钢材梁柱节点受力性能分析. 工程力学, 2015, 32(4): 41-46. 19. 胡方鑫, 盛翔宇, 潘建荣, 王湛. 震后可更换的钢框架屈曲约束耗能梁柱节点, 2021-11-23, 中国, ZL202023118056.7. 20. 胡方鑫, 潘建荣, 王湛. 高强钢柱-普通钢梁-低屈服点钢角钢可恢复功能节点, 2021-2-19, 中国, ZL202021142908.3. 21. 胡方鑫, 潘建荣, 王湛. 高强钢柱-普通钢梁-低屈服点钢T型钢可恢复功能节点, 2021-2-19, 中国, ZL202021142865.9. 22. 胡方鑫, 赵俊贤, 王湛. 高强钢柱-普通钢梁钢支撑-低屈服点钢连梁可复位结构, 2018-7-13, 中国, ZL201721636506.7. 23. 施刚, 胡方鑫, 石永久. 高强钢柱-普通钢梁-低屈服点钢支撑三重抗震设防高性能钢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方法, 2016-8-17, 中国, ZL201410026033.3. 24. 施刚, 胡方鑫, 石永久. 高强钢柱-普通钢梁-低屈服点钢板剪力墙三重抗震设防高性能钢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方法, 2016-7-27, 中国, ZL201410027455.2. |
▎其他
本人为王湛教授“钢结构与组合结构”研究室主要成员(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结构优化),与王湛教授、潘建荣教授在高性能钢结构节点抗震分析及设计方法等方面开展大量合作。同时,本人也与赵俊贤教授在韧性钢结构方面开展合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