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n 职称:研究员 | |
n 联系电话:020-87113690 | |
n 电子邮箱:ctyangyi@scut.edu.cn | |
n 办公地址:7号楼 /风洞实验室 |
▎研究方向
结构风工程,计算风工程,高层建筑烟囱效应,边界层风场与建筑风环境 |
▎学术兼职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风工程委员会委员 |
▎招生专业
博士生:结构工程 硕士生:结构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 |
▎教育与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2001年3月~2004年8月,同济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博士 1998年9月~2001年3月,武汉理工大学,流体力学,硕士 1994年9月~1998年6月,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士 工作经历2012年12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研究员 2011年5月~2012年5月,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博士后,合作教授:谢锦添 2006年5月~2006年7月,东京工艺大学,APEC风灾减灾中心,COE短期研究员,合作教授:田村幸雄 2004年8月~2012年12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历任工程师(2004-2006)、副研究员(2006-2011)、研究员(2011-2012)、建筑结构研究所风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2008-2012) |
▎教学与科研情况
² 教学 本科生教学: 1.《结构力学》 2.《建设法规》 3.指导本科生完成多项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SRP项目 研究生教学: 讲授《钝体空气动力学》(谢壮宁、杨易、刘慕广),年均招收硕士生3名,博士生1名。 教学成果: 《建设法规》作为“大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探索与实践”课题的组成部分,获得2021华南理工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21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季静教授牵头),入选《华南理工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集》。 ² 科研 科研兴趣:基于风洞试验、计算风工程与激光雷达现场实测的风工程和相关研究 科研项目: [纵向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现场实测的超高层建筑烟囱效应优化设计和精细化评估研究(主持,批准号:52178480,项目起止年月2022年1月-2025年12月)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超高层建筑烟囱效应和风压联合作用的机理与评估方法研究(主持,批准号51478194;起至年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跨屋盖结构风致雪漂移的模拟研究(主持,批准号51178441;起至年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计算风工程中模拟平衡大气边界层的理论与数学模型研究(主持,批准号50708014;起至年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 5、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超高层建筑边界层风场的激光雷达实测和多尺度数值模拟研究(主持,批准号2022A1515010350;起至年限: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 6、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大涡模拟湍流生成新方法及超高层建筑气动优化措施研究(主持,批准号2017KB14;起至年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平衡态大气边界层风场环境的模拟与参数化研究(主持,起至年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横向科研项目] 主持名创优品国际总部大楼、越南海防市北甘河会议表演中心、深圳中信金融中心、复地武汉汉正街、佛山保利大厦、珠海长隆大鱼馆等几十项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屋盖结构的风工程、烟囱效应、雪荷载的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工程咨询项目。 代表性成果 [代表性论文] [1] Yi Yang, Ming Gu*, Suqin Chen and Xinyang Jin, New inflow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modeling the neutral equilibrium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s in Computational Wind Engineering,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97(2), 88-95, 2009. (2014入选该刊近5年期高引第1名,Google学术被引371次(截止2023年4月)) [2] Yi Yang, Yong Quan, Xinyang Jin, Yukio Tamura, Ming Gu*, Influences of equilibrium atmosphere boundary layer and turbulence parameter on wind loads of low-rise building,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96, 2080-2092, 2008. (2013入选该刊近5年期高引,Google学术被引118次(截止2023年4月)) [3] Yuanlin Yu, Yi Yang*, Zhuangning Xie, A new inflow turbulence generator for large eddy simulation evaluation of wind effects on a standard high-rise building,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138, 300-313, 2018.(Google学术被引53次(截止2023年4月)) [4] Yi Yang*, Fuxian Ma, Qingke Han, Reconstruction of boundary layer wind field at the SEG plaza based ondual-lidar measure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233, 105298, 2023. [4] Yi Yang*, Zhuangning Xie and Ming Gu, Consistent inflow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modelling the neutralequilibrium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for the SST k-ω model, Wind and Structures, 24(5),465-480, 2017. [5]杨易*,钟尚轩,解学峰,卢晓民,陈昌伟,万腾骏,超高层建筑烟囱效应的现场实测和压差特性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23,44(3),148-156. [6] 杨易,麻福贤,谭健成,谢壮宁*,赛格大厦振动事件中的大气边界层风场实测与分析,建筑结构学报,42(10),122-129, 2021. [7] 罗凯文、杨易*、谢壮宁,基于k-epsilon模型模拟平衡态大气边界层的比较研究,工程力学,35(02),21-29,2018.(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2020年度F5000论文) [专著] 杨易等,《现代超高层建筑烟囱效应的实测、试验和模拟》,科学出版社,2023. [标准] [1]《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参编 [2]《建筑风环境测试与评价标准》,广东省标准,参编 |
▎其他
华南理工大学风洞实验室提供一流的科研条件,欢迎研究生报考和研究合作,有关介绍请访问实验室网站:http://www2.scut.edu.cn/wi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