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港口工程系张金凤等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 2021-12-11

129日上午,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张金凤教授(港口工程系主任)、丁红岩教授、及春宁教授、张浦阳副教授受邀来访我院,并分别为师生带来“新型蜂巢生态护岸及SMFC底泥修复技术”“近壁面细长柔性圆柱涡激振动特征及尾流结构”以及“海上风电筒型基础关键技术”三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我院船海系周斌珍教授主持,采用线上与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我院船海系30余名师生以及国内其他相关院校10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场报告。



首先,张金凤教授就“新型蜂巢生态护岸及SMFC底泥修复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报告首先介绍了生态护岸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指出相比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岸线,生态护岸集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而被广泛关注。进而提出了新型蜂巢生态护岸结构型式,针对该型式开展了室内试验和数值模型研究,并进行了工程应用。接下来结合生态护岸结构,进一步延伸到河口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同样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实验研究,达到修复底泥、净化水质的目的,且已将该方法应用于重污染河道和河口治理中,如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网箱养殖区域底泥修复、河口地区淤泥处置等。



随后,张浦阳副教授就“海上风电筒型基础关键技术”开展了生动详细的讲解。报告首先系统地介绍筒型基础的结构形式和应用情况,然后指出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的四个主要关键技术分别为:设计技术、起吊姿态控制技术、气浮拖航技术以及沉放调平和回收技术,结合筒型基础在我国不同地区海上风电场的应用情况与工程实际一一展开陈述。



最后,及春宁教授就“近壁面细长柔性圆柱涡激振动特征及尾流结构”开展了深入细致的介绍。报告首先从理论上介绍了直接数值模拟方法、浸入边界法和向量式有限元方法等数值研究方法,然后对折合流速Ur=5–25条件下的近壁细长柔性管线的涡激振动特性和尾流结构的数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振动模态转换机理、不对称受力和能量传递系数的原因、及其与尾涡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位专家教授的学术报告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极大兴趣,老师同学都积极向三位专家教授提问、交流、学习,三位专家教授对于每个问题都十分耐心的讲解,大家收获颇丰。





报告结束后,我院船海系参会老师与天津大学来访教授们合影留念,并对他们此行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