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8日至5月20日,“PTV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在长沙理工大学如期举行。本届大赛共有全国152所高校报名,在初赛作品报送阶段,共有124所高校提交了380件作品;经过专家组匿名通讯评审,有来自47 所高校的80件作品通过选拔进入决赛。

参赛师生合影
我校共有四支队伍入围初赛,经过校内的初赛选拔以及大赛组委会资料审核,最终共有两支参赛队伍获得了参加决赛的机会,分别是由巫威眺老师指导的来自15交运的李耀辉、林越、任杰组以及由漆巍巍老师指导的来自16交工、交运的孙灼昕、杨雅云、石凌云、许少峰、李傥组。

答辩现场
5月18日下午,参赛队员及指导老师在带队老师胡郁葱老师的带领下,到达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报道并抽签决定次日比赛展示顺序。同时,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温惠英老师受邀出席大赛担任评委。5月19日上午八点,比赛正式开始。比赛根据项目主题共分为A、B、C、D四个小组,四个小组分别在四个不同的场地进行答辩。来自16交工、交运的孙灼昕、杨雅云、石凌云、许少峰、李傥组为C组第14组进行展示的小组,其参赛主题为“无形的手——针对地铁站台间隙的辅助处理系统”,而来自15交运的李耀辉、林越、任杰组是D组最后一个展示的小组,其参赛主题为“基于分时电价和能耗控制的电动汽车停车场停车充电一体化的智能充电策略及配套系统”。在之前的校内赛中,两队以优异的成绩入围。经过比赛前很长一段时间的认真努力准备后,两支参赛队伍都圆满顺利地完成了答辩,得到了评委嘉宾的专业点评及建议,并收到了专家们对作品的肯定。

学院领导和参赛师生合影

我院队员上台领奖
5月19日上午九点半,“PTV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闭幕式在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大会堂举行,在闭幕式上,组委会公布了最终的获奖名单。来自16交工、交运的孙灼昕、杨雅云、石凌云、许少峰、李傥组荣获二等奖,来自15交运的李耀辉、林越、任杰组荣获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是目前国内交通领域规格最高、关注度、参与度最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也是纳入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的19项重点赛事之一,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支持,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本届由长沙理工大学承办。 “PTV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以“智慧与共享”为主题,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吸引同学们对于现代交通问题的关注,促进现代交通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院师生自大赛创办起便积极参与,先后多次斩获多项荣誉。
华南理工大学参加历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一览
年份 | 大赛名称 | 获奖荣誉 |
2007 |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 | 三等奖 |
2008 |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 | 优秀奖 |
2009 |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 | 三等奖 |
2011 |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 | 二等奖 |
2012 |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 | 二等奖、三等奖 |
2014 |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 | 二等奖、三等奖 |
2015 |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 | 一等奖、三等奖 |
2016 |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 | 三等奖 |
2018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 | 二等奖、三等奖 |
本次交通科技大赛圆满结束了,恭喜我校两支参赛队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也欢迎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各类竞赛中去,在各领域崭露头角,为校争光。(图/文 2016级交通工程 孙灼昕 土木与交通学院)
附注:
获奖等级:2018年“PTV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三等奖
作品名称:《基于分时电价和能耗控制的电动汽车停车场停车充电一体化的智能充电策略及配套系统》
指导老师:巫威眺
团队成员:2015级交通运输专业李耀辉、林越、任杰
作品简介: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推广,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满足用户和停车场运营商需求的智能充电系统亟待开发,然而以往研究仅适用于静态停放车辆情形,没有考虑实际运营中车辆不断到达的且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形,致使该充电系统难以规模化发展。针对电动汽车停车场工作日期间车辆到达时间分布和电价波动特征,提出了两种动态有序充电优化策略。
获奖等级:2018年“PTV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
作品名称:《无形的手——针对地铁站台间隙的辅助处理系统》
指导老师:漆巍巍
团队成员:2016级交通工程专业孙灼昕、许少峰、杨雅云,2016级交通运输专业石凌云、李傥
作品简介:
利用已有的激光测距技术,连接地铁PLC系统进行统一控制,结合步进电机技术,机械杠杆原理,拉压特性可使装置在短时间内迅速打开和收回,从而构建地铁间隙智能辅助系统,包括缝隙通适装置及地铁物品防掉落及防卡脚装置,使乘客顺利安全搭乘地铁,避免意外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同时提高乘客出行的便捷度和舒适度以及地铁运行的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