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华南理工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土木与交通学院分论坛(第四场)在交通大楼604学术报告厅举行。我院相关学科团队和专业的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谈颋助理教授做报告
美国佛蒙特大学工程学院助理教授谈颋博士做了题为“利用颗粒扫描显微镜测量矿物骨料和沥青粘合剂间的附着力”的报告。在报告中,谈博士介绍了其研制的各种球体颗粒扫描显微镜扫描探头,这些探头的材料包括碳酸钙,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球颗粒。可用来测量矿物骨料材质探头和各种沥青粘合剂之间的附着力,包括各种性能分级的沥青和聚合物改性的沥青。实验结果表明这些颗粒扫描显微镜探头可以有效的区分各种沥青粘合剂,也为沥青研制和运用提供了定量的参考。

吴超博士做报告
吴超博士则介绍了其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做了题为“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结构中的应用”的报告,报告中他采用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ReinforcedPolymerComposites,简称FRP)对钢结构进行疲劳加固。并研究了纤维增强型材在横向荷载作用下的特有力学行为,以及PFRP墙/楼板—钢框架轻型混和结构的连接方法。

钱桂安博士做分组报告
钱桂安博士的报告题目为“核电结构的完整性评估”,他介绍了其在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中,他采用局部断裂理论模拟材料的断裂韧性,计算热预应力对材料断裂韧性的影响,同时根据材料力学参数的分散性以及不同的裂纹尺寸和类型,分析了裂纹尖端的约束对材料断裂韧性的影响,进而对核电压力容器延寿风险做出评估。

陈坰烽博士做分组报告
陈坰烽博士的研究课题是未来变化环境影响下的极端洪水估计,带来了题为“基于物理降尺度的北加州极端洪水估计”的报告。他在研究中通过物理降尺度方法将GCM(ECHAM5和CCSM3)模型的十三个projections的输出数据,转化为9km网格的小时水文气象数据。并结合基于物理的流域融雪径流模型,将其用于北加州山区流域的模拟,得到流域的百年洪水估计过程,并进行相应的物理分析与讨论。
报告会上,我院师生就感兴趣的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充分交流,现场气氛活跃。会后,双方交换了联系方式,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讨和合作。
本次讲座是“华南理工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土木与交通学院分论坛系列活动,截至此次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四场。该论坛旨在邀请海内外青年才俊,围绕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和热点领域,以及行业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探讨和交流,籍此相互启迪、开拓视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图文/苏图土木与交通学院)
附:报告人简介
谈颋博士,现任佛蒙特大学工程学院的助理教授。201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和环境工程博士学位,并分别于2006和2003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和本科学位。曾于2011至2012年担任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博士后副研究员。谈博士的研究重要集中在工程材料,多尺度实验力学方法和艺术结构保护。已发表20多篇期刊和会议论文,获得1个美国发明专利。
吴超博士,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获得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士和硕士学位,2013年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蒙纳什(Monash)大学。目前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是纤维混凝土国际知名学者VictorLi教授。吴超博士目前承担一项澳大利亚博士后基金,一项瑞士政府研究基金,并参与多项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研究项目。在领域内重要国际期刊发表SCI期刊论文18篇,国际会议论文18篇。曾获ACUN6会议的优秀论文奖、SCI刊物Thin-WalledStructures的年度最佳25篇论文奖等学术荣誉。
钱桂安博士,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从2009年8月起在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PaulScherrerInstitute)任博士后和研究人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核电材料和结构的断裂力学分析,在核电结构的概率失效分析和核电材料疲劳断裂分析方面做出了较为系统、创新的工作。累计已发表和接收SCI论文26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9篇),EI论文40余篇,共发表英文论文约50篇,共计引用(googlescholar)260余次,h-index10。参与了瑞士核电站的延寿工作和欧盟核电安全委员会的项目,在工程应用领域中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荣获瑞士国家研究院最佳雇员称号。其中,在核电寿命评估方面的工作在国际上属于最早采用概率方法评估核电寿命的工作之一。建立了对瑞士某核电站寿命评估的确定性和概率分析方法;使用多尺度建模方法,揭示了不同裂纹尖端的约束对核压力容器安全寿命的影响;基于欧洲新制定的缺陷评定系统FITNETFFS,系统建立了适用于核管道的腐蚀和断裂失效模型;提出了一种标定局部断裂Beremin模型的新方法;设计了腐蚀环境疲劳实验装置,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合金材料在不同的介质环境(空气,水和3.5%NaCl溶液)下的疲劳行为,提出理论模型对疲劳裂纹萌生和疲劳寿命进行预测。
陈坰烽博士,2010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同年进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2012年7月开始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曾先后参加了多项计算机与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研发,并参与国家专项,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主要研究兴趣在水文模型,计算算法等方面。在滤波与智能算法,流域数字模拟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已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