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学青副校长讲话 | 严红处长致辞 | |
|
| |
苏成院长主持闭幕式 | 邵春福教授代表学术委员会致辞 | |
“晶众交通”总经理庄斌博士讲话 | 关积珍博士作大赛点评 | |
决赛答辩现场 | 闭幕式现场 |

合影留念
5月23-24日,“晶众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交通运输部人事教育司教育培训处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严红,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郑文,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交通大学邵春福教授,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关宏志教授,北京晶众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庄斌博士以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学术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成员,各参赛高校队员和带队老师,土木与交通学院党政领导及师生代表等600余人出席大赛。闭幕式由校长助理、土木与交通学院院长苏成主持。
来自全国49所高校的500余名交通人才齐聚华南理工大学,展开“晶众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的角逐,他们利用创新技术与创意思维,为现代交通问题提供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用“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捷、让生活更美好。经过专家评审,最终中南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河海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8所高校的作品入围一等奖。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的4支参赛队伍,宋朝、陈纲梅、陈雄、戴一萌、吕康在马莹莹副教授、林培群副教授指导下完成的作品《车联网环境下可变车道动态控制方法研究》获得大赛一等奖;陈润丰、张朝彪、吴贤生、方伟创、彭涵宇在游峰副教授指导下完成的作品《面向智慧交通的烟雾检测安全云平台构建》,傅翼飞、吴焯雅、黄鸿浩、罗晗、杨伟儒在虞将苗副教授指导下完成的作品《基于集料—沥青界面改性的沥青路面性能改善方法研究》,以及李柏城、曾文康、刘旗旗、刘蔚鹏、邓艳辉在马莹莹副教授指导下完成的作品《广州市天河区CBD交通组织优化设计》均获得大赛三等奖。
邱学青副校长在闭幕式讲话中对参赛老师和同学们身上所焕发出的不断进取、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表示高度赞赏,他指出,华南理工一直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此次大赛是交通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盛会,为校企交流、人才培养与选拔提供了交流平台,对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等具有重要意义。
严红处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谈到了观赛时的感动和感悟,她指出,激发科技创意,交流智慧成果,是交通科技大赛的永恒主题。当前在中央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交通要真正成为发展新型观这一新的战略要求下,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她希望交通学子能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继续推动交通技术革新与发展。
邵春福教授代表学术委员会致辞,他对大赛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希望,并强调参赛作品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要兼具创新性和完成度。
“晶众交通”总经理庄斌博士在会上介绍了北京晶众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交通大数据实验室软件系统及大数据咨询服务典型案例。该公司目前已经完成了近200多个城市的交通数据采集和信息化服务项目。庄斌博士表示将继续联合高校推进交通科技创新。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秘书长关积珍博士代表专家委员会对本届大赛进行点评,他认为本届大赛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作品覆盖全面,体现出多学科技术的融合。提交的280件作品,特别是进入决赛的80个作品,涵盖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城市交通各个领域;二是作品视野开阔,创新意识浓厚,展示大学生们良好的科学素养;三是聚焦应用面向需求,运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作品紧紧围绕“交通运输的高效、安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这个核心宗旨来展开。关积珍博士希望在座大学生从“科学性和实践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继承性和原创性、兴趣性和完整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五个方面把握自己未来的科学研究方向。
本届参赛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充分体现和反映了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协同化发展趋势,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和谐交通”理念,比如专用车位短时智能出租系统、驾驶分心检测装置、浮空应急救援通道、通过空气幕来隔绝并净化高速路面的雾霾等作品展示出对百姓生活的人文关怀;不少作品涉及交通科技领域发展的最新前沿和热点领域。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宋朝等5位本科生的作品《车联网环境下可变车道动态控制方法研究》,针对早晚高峰潮汐式交通问题,基于车联网技术,提出了根据交通状态变化而动态改变车道行驶方向的模型,并设计了配套的基础设施,同时考虑了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等异常状况的处理措施。团队指导老师马莹莹表示:“根据仿真评价的结果,这一方法可以大大降低路段行车延误、提高道路利用率,最终两个方向的车流都可以达到均衡状态。”该作品荣获一等奖。
同济大学戴其纯等5位同学荣获一等奖的作品《主动交通组织方案研究——以陆家嘴CBD为例》,从交通需求的调控入手,提出基于服务理念和用户体验的主动交通组织方案,通过手机APP收集并调整出行者的出行计划,实现出行需求端与交通管理端的互动。团队成员戴其纯告诉记者:“为提高用户使用本应用的积极性,不同于传统的惩罚性质的管理手段,主动交通组织方案以餐饮、停车等公共服务电子优惠券作为奖励机制,吸引更多出行者使用系统建议的出行计划,并通过更大的优惠力度鼓励公共交通出行,以达到更好的调节效果。”
据悉,“晶众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以“和谐交通”为主题,设有城市CBD地区交通组织设计优化,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及其它等4个研究领域。大赛自2014年11月初开始筹备,吸引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119所高校报名参加。初赛阶段,收到全国96所高校提交的280件作品,在报名高校数量和参赛作品数上创下历史新高。本届大赛吸纳上一届大赛组委会建议,实施按竞赛小组报名参赛的形式,并首次设置了大赛指定主题的竞赛小组,在竞赛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革新。同时在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上也有所创新,不光有来自高校的教授团队,还有来自企业的专家。经过决赛的答辩和评委专家的认真评选,最终进入决赛的80支队伍共产生一等奖8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2项及优胜奖16项。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支持、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的交通科技创新竞赛,旨在为大学生打造一个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展示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届大赛受到了北京晶众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冠名赞助。首届大赛于2006年5月在同济大学举行,目前已举办了10届,下届大赛将于明年在中南大学举行。(图文/通讯员 巫剑伶 土木与交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