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副教授
招生专业:结构工程
研究方向:钢结构设计理论、大跨度空间结构、高层建筑结构、结构抗火
王帆,男,1971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3年7月在成都科技大学城镇建设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9年7月在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2年9月在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2年10月起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工系结构教研室任教
2007年评为副教授
2008年9月于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土木工程博士后工作站、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2008年9月起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结构设计与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EI收录五篇,被ISTP收录五篇,2009年~2011年发表的有代表性的论文如下:
1、Discussion on Several Problems of Designing Steel Tubular Joints,2011年结构与建筑材料国际学术会议(ICSBM2011),2011年1月,广州(EI和ISTP收录)
2、Study on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single layer spherical latticed shell structure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2011年结构与建筑材料国际学术会议(ICSBM2011),2011年1月,广州(EI和ISTP收录)
3、2010年上海世博会马来西亚馆结构分析与设计研究,建筑结构,2011年4月
4、柳州李宁体育馆异形外罩钢结构分析与设计,建筑结构(已录用)
5、组合屋盖结构砼屋面板的刚度折减系数取值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已录用)
6、深圳大运中心铸钢节点构造选型和模型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4月(EI收录)
7、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B3区结构设计,建筑结构,2010年7月
8、索结构施工监控中的索力测试方法研究,空间结构,2010年9月
9、支座底板设计方法的探讨,第三届结构工程新进展国际论坛会议论文,2009年11月,上海
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十九项,其中纵向科研项目八项,横向科研项目十一项,其中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下:
1、悬索结构施工监控理论与技术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2、预应力双层悬索体系力学性能与健康监测理论研究(华南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
3、深圳市大运中心钢节点试验研究(横向项目)
4、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体育场屋盖施工监测(横向项目)
5、亚热带地区古建筑木结构检测基础研究(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度自主研究课题,第二参与人)
6、火灾损伤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再碱化修复研究(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第二参与人)
7、广州市农居抗震调研研究(广州市政府地震办委托)
主持及参与工程设计十余项,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下:
1、广州中洲中心双层悬索结构光篷
2、广州名盛广场预应力钢桁架
3、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4、2010年上海世博会马来西亚馆
5、柳州体育中心体育馆、游泳馆
6、佛山科技馆及青少年宫
7、汶川地震纪念园
8、广州烟草物流配送中心
9、东莞长安体育馆(88m跨,国内单层网壳结构中跨度位居前列)
10、成都火车北站
11、澳门大学体育馆、体育场
12、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场
14、广州市上下九广利门
15、广州市规划展览中心
16、东莞石龙中学体育馆、体育场
17、江西新余昌金高速公路收费站
18、东莞市省道358长安段十座人行天桥
19、广州市荔枝湾云津古玩城加固改造
20、昆明市北京路城建大厦(275m高,8度区,在昆明市高层结构中高度位居前列)
21、浙江省科创基地公共服务中心
22、江苏淮安周恩来红军小学体育场馆、会议厅
2007年作为第四完成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名称《混凝土结构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
2009年作为第五完成人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果名称《混凝土结构抗火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获发明专利三项,其中两项排名第一。获实用新型专利四项,其中排名三项第一。
从2004年到2007年曾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1人,均顺利毕业。
本人于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截至2011年9月,硕士研究生毕业3人,在读硕士毕业生5人。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钢结构和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设计和理论研究,从工程设计中归纳、总结、提炼出科学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同时将理论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大型、复杂的工程设计。
联系电话:13710338386
电子邮件:wangfan@scut.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