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金融前沿论坛--学术之星系列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邓芷琪发布时间:2023-04-14浏览次数:1027

413日上午,我院经济与金融前沿论坛--学术之星系列讲座在大学城校区B10北座203举行。讲座上,来自东南大学的王峤、清华大学的杨补园、清华大学的宁静馨、清华大学的程雨涵四位博士生应邀分别报告了题为《信息载体技术与经济增长》《中美贸易冲突如何重塑东亚供应链》《不仅仅是一个新校园:大学的空间扩展,新兴知识集群以及创新发展》《向机器教授经济学》的讲座。3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杨补园研究发现,通过构建一个新的内生增长模型,其中包含了外生信息载体技术(例如印刷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知识可能在存储过程中丢失,难以传播,从而阻碍创新。此外信息载体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增长率在早期明显高于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增长率,在后期则出现逆转。该理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经济从停滞到增长的转变提供了新的解释,为统一增长理论提供了启示,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数字经济的核心机制。

杨补园

宁静馨通过研究2018年中美贸易冲突以来中国受到来自美国的关税冲击沿供应链的溢出效应,发现全球价值链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东亚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中国受到的来自美国的负向需求冲击会沿供应向上游传导,减少中国从日韩台地区的进口;另一方面,处于东亚供应链下游的国家则可能进一步地与中国整合。此外,东盟对美国出口也显著增加。中国、东盟、美国三个地区间的贸易变化也为产业转移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宁静馨

王峤在演讲中论述了在中国新校区建设背景下大学空间扩张在地方创新活动中的作用。经研究,新校区建设与创新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新校区对企业的知识溢出渠道存在于大学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和企业对大学专利的引用。此外研究还发现,新校区不仅为该地区带来了一个知识集群,而且还通过激发现有企业的创新潜力和吸引创新进入者,创造了一个新兴的创新集群。

王峤

程雨涵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通用的框架,该框架通过转移学习将有用的经济约束从结构模型转化为机器学习模型。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源域的模拟数据,构造源域结构模型的神经网络表示,然后利用实际数据对目标域中的网络进行更新。在期权定价的应用实例中,混合模型在定价和套期保值方面明显优于结构模式和传统的深度学习模型。当实际数据的样本数量有限或市场条件波动时,混合模型的样本外性能更显着。

程雨涵

四位博士生精彩的讲解,使在场学生受益匪浅,现场掌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