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陈建新教授在国际校区C1-b114,为经济与金融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三院研究生学子带来了一堂深刻生动的人文素质课,“爱国富民 从实求知——费孝通的学术精神与治学方法”。经济与金融学院党委书记黄国清、国际教育学院安然教授出席讲座,与学子共同聆听陈教授的课程。
费孝通何许人也?他有什么样的事迹与成就?大部分同学只闻其名,却并不是很了解这位大学者的生平经历。陈教授凭借多年对费孝通教授的研究和了解,向同学们娓娓道来,为同学们讲述了费孝通先生的不凡人生。费孝通教授从小成长在书香门第,对学术感兴趣,早年弃医从文,开始研究关于中国基层的问题,自此他的学术研究始终与祖国、乡土、劳动人民紧密结合。作为爱国、爱乡的知名学者,他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倾尽心血,为改革开放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做出了卓越贡献。陈教授指出,费孝通提出著名的“费孝通之问”——中国的农村怎么样能够富起来?中国的农民怎么样能够富起来?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他以毕生的经历行走于祖国的山川大地,通过真真切切的观察,为老百姓找出路,这充分展现了费孝通先生救世济民的赤子情怀。
通过听取陈教授对费孝通教授的学术生涯、学术情怀、学术方法、学术理念的介绍,在场同学无不深受鼓舞,感动至深。联系现实,陈教授指出,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问题意识不足,提不出好的问题。为此,陈教授鼓励在座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生,要以费老为榜样,承担起社会责任,关注社会实际问题,要做对社会有益处的研究,不做空洞无物、无关宏旨的学术。同时,陈教授还指出,现在的高等教育削弱了哲学教育,这会使得学生的反思、质疑、批判精神不足,研究生应该多培养批判与思辨,才能做好学问、做深入的学问。
陈建新教授的学术报告后,黄国清书记对在座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期望,他表示:研究生的学习中一定要有“家国情怀”,听党话、跟党走,一切的学术研究都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注意提升自己的理论基础,多去图书馆、抓紧时间学习,有了好的理论基础才能把学术做扎实;黄书记还鼓励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到基层去,贴近群众,才能够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