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E”启学丨李海洲院士受聘仪式暨南客学术论坛第84期暨杏仁讲堂第69期圆满结束

图1 李海洲院士受聘仪式暨南客学术论坛第84期暨杏仁讲堂第69期开幕

 9月27日下午,在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逸夫科学馆报告厅,一场意义非凡的客座教授受聘仪式暨学术报告会隆重举行。国际语音与语言处理领域权威专家、电子与信息学院杰出校友——新加坡工程院李海洲院士荣归母校,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并带来精彩学术讲座,与师生共话AI探索之路。华南理工大学人事处处长李静蓉教授、电子与信息学院副院长黄双萍教授、学院党委副书记詹郁生及300余名师生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电子与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李石槟主持本次活动。

图2 李静蓉处长代表学校向李海洲院士颁授客座教授聘书及纪念水晶

图3 李院士与出席仪式的领导合影

 在受聘仪式上,李静蓉处长代表学校向李海洲院士颁授客座教授聘书及纪念水晶,现场掌声热烈,久久不息。随后,李院士与出席仪式的领导及师生合影留念,共同记录下这一重要时刻。此次李海洲院士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将为电子与信息学院构建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注入强劲动力,并带来前沿的学术科技视野。

图4 李海洲院士进行“我的AI探索之旅,在此启航”主题讲座

 受聘仪式后,【南客学术论坛第84期暨杏仁讲堂第69期】专题讲座正式开启。李海洲院士以“我的AI探索之旅,在此启航”为主题,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从华工起步的成长故事与迈向国际学术前沿的历程。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师生全神贯注跟随他走进AI探索世界。

 回溯李海洲院士与华工的深厚渊源,时光需拨回至1980年。彼时,年仅16岁的他怀揣求知热忱踏入华园,在电子与信息学院(原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开启求学之旅。华工“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深深扎根于他的学术生涯。凭借卓越才华与不懈努力,李院士29岁便成为当时华工乃至广东省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学术之路写下辉煌开篇。

 离开华园后,李海洲院士在新加坡续写事业华章。他当选国际语音通信学会(ISCA)首位华人主席,荣获新加坡总统科技奖,更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从苹果语音系统到百度“听歌识曲”,其研究成果深刻影响全球亿万用户。在接受采访时,李海洲院士也深情回顾了离开华工多年的经历与感悟,字里行间满是对母校的感恩与眷恋。

 采访中,李海洲院士直言华工是自己科研兴趣的“启蒙地”。他认为兴趣是“无需外部激励仍愿意持续投入的领域”,对人工智能的探索热情正是在华园萌芽。华工历来注重动手能力与实践精神的培养,开放平台让他坚定选择人工智能方向,无线电系的专业知识也成为他后续研究的坚实基础。“我的人工智能旅程从华工开始”,即便当时该领域冷门,他仍凭热爱坚持,在法国、新加坡的跨国科研中也始终深耕这一方向。

 同时,李院士在采访中分享了华工赋予的三大“宝贵技能”:理论结合实践的科研方法论,强调科学问题源于生活、成果回归应用;产业与学术的双重经验,以企业经历反哺科研,形成“实践-研究-实践”循环;兴趣导向的职业发展观,认为将兴趣转化为职业能兼顾精神满足与物质回报。

 谈及与华工几十年的情感联系,李院士提到,他2006年牵头创立新加坡校友会并任会长,2013年当选IEEE会士时国际学术组织同步致函华工,让他深刻感受到母校与个人成就的紧密关联。而这份归属感,源于20世纪80年代学校的免学费政策,“回归华工任教”是他多年心愿,如今以客座教授身份重返,期待推动科研合作与学生指导。

图5 李海洲院士在讲述自己在华工起步的成长故事

图6 学生在向李海洲院士提问

图7 学生在向李海洲院士提问

图8 学生在向李海洲院士提问

在约15分钟的提问交流环节,师生围绕AI研究难点、职业规划踊跃提问,李院士耐心解答并给出建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当被问及对青年学子的期许时,李院士再次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找到热爱领域,坚持探索、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图9 李院士与出席仪式的领导及师生合影留念

此次李海洲院士荣归母校并受聘授课,是电子与信息学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华工师生搭建了与国际顶尖专家交流的平台。相信在李海洲院士助力下,华南理工大学在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发展将迈上新台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行业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图文/电信学院记者团,初审/吴珊,二审/詹郁生,终审/李石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