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研究项目列表
主要项目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主要项目
主要项目

2011-2016年度实验室主要成果

    1、自主无人系统导航控制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07360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17405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制项目, 61527810

973”子课题,2014CB845303

长庆油田、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负责人:裴海龙

小型无人直升机由于其特殊的自主垂直起降和定点悬停等功能在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尤其是在特殊环境的科学研究、无人巡检、灾害监测、安全监控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南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岛礁地貌,难以展开大规模的岛礁/礁盘精准测绘,基于小型无人直升机的自主式环境感知与浅海反演测绘是南海需求的一项关键技术。

以裴海龙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对小型无人直升机导航控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依托的本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内最早进行小型无人直升机导航控制的单位之一。团队在基于MEMS器件的高精度导航模块设计、先进飞行控制算法研究、系统集成设计、机载任务系统设计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特色的研究,取得了系列的成果,发表论文86篇,申请专利14项,相关研究多次受到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973计划子课题等项目的资助,最近又获得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资助。

团队在承担一系列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基础研究与科技公关项目的过程中,将大量的基础研究成果推广到了实际系统设计应用。如自主飞行小型无人机系统用于山西长治的国土巡检以及广东沿海海洋监测和遥感测绘;同时自主飞行平台也应用于航天(小卫星群)航空(多机协同势态)科学研究平台和大学研究机构的科研平台。团队为广东省海洋渔业局研制开发海洋巡检无人直升机最早在广东阳江青州岛海域飞行巡检,为国内最早的海洋无人直升机,曾受到国内近200家主流报刊和媒体报道;在前期教育部重大研究培育项目的基础上,与广东省武警消防总队合作推广自主低空火灾早期预警与监测系统。

机载对地激光扫描系统是无人机一个重要的功能系统,也是本团队具有特色的机载任务系统。团队研发的系统已应用于长庆油田管线飞行测绘,之后与珠江水利委员会合作推广航道低空激光扫描测绘,满足GB/T 69622005国标1:500数字高程地图的精度要求,目前在与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合作进行无人岛屿及海岸带的遥感测绘,明年将在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的支持下进行南海海域岛礁及周边浅海地貌的遥感测绘。团队已经形成了环境感知,自主飞行,特定机载设备数据采集及传输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及设备,并且在大量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成功,正积极为西沙海上试飞进行前期准备。


2连续流绿波协调控制技术

项目来源:国家863计划项目,2012AA1123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17418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61203164;

负责人:徐建闽

(1)成果

研究成果“基于子区动态划分与协调交互技术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主要包括:(1)给出相邻交叉口关联度与多交叉口组合关联度的定义与计算公式,建立基于交叉口关联度分析的控制子区划分模型与划分算法;(2)通过交通流动力学特性分析,研究基于RBF网络的短时交通流组合预测方法,建立短时交通流组合预测方法体系;(3)针对不同放行方式,研究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模型及其优化求解方法,实现面向双向不同带宽需求的绿波协调控制;(4)运用群决策与最优控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建立相邻交叉口决策控制与子区多交叉口群决策控制模型,设计决策控制模型的智能求解算法;(5)建立基于群体动力学的完整宏观路网交通模型,设计路网关键节点的快速识别算法,研究基于宏观模型和关键区域限流策略的过饱和路网边界主动控制方法;(6)设计动态分层式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结构,构建控制系统的物理架构、逻辑框架及其功能模块,实现控制子区的快速动态划分与过渡控制方案的快速平滑过渡。

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出版学术专著《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理论模型与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年11月。“基于子区动态划分与协调交互技术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获得201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省部级)。

(2)应用

受省市政府智能部门委托,在东莞、广州、佛山等地先后建立了相应的信号协调控制系统。实际系统长期运行表明,该技术成果能够使得车队行驶速度平均提高20%以上、停车次数平均减少30%以上、延误时间平均减少20%以上,现正在浙江义乌等省外城市进行推广应用。


      3、脑信号分析与脑机接口

项目来源:“863”计划,2012AA011601;

      “973”计划,2015CBA3517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1203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1420302;

       项目负责人:李远清

脑机接口是目前国际上前沿热点领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应用前景。人们正面临多种神经功能疾病的严重威胁,如中风、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及四肢瘫痪等。特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60岁以上人口已过2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残疾人神经功能辅助和康复是脑机接口的一个重要应用。

本学科点李远清领衔的“脑机接口与脑信息处理”团队针对脑机接口多维控制和高性能检测等难点问题,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列关键技术与系统,如多模态脑机接口技术、多模态脑控轮椅等,在Proceedings of the IEEE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申请专利10余项。相关系统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

团队与广州军区总医院合作,将研发的脑机接口技术成功应用于意识障碍患者(植物人,微意识状态病人和闭锁病人)的意识检测、辅助诊断与康复。意识障碍患者完全瘫痪,不能交流,医生临床诊断非常困难,误诊率约40%。2012年至2015年,共70余名患者使用团队研发的脑机接口系统进行意识检测、通讯交流、意识康复。发现41名被诊断为植物人的患者中,13名患者能使用脑机接口系统完成如认照片、数字,做加减法等认知任务,说明他们有一定意识,并非完全意义的植物人;有21名患者在2个月内逐步恢复意识,其中又有3名患者能口头交流。该技术对医生的诊断起到了某种程度的纠正,并提高了部分患者的康复水平。团队与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合作,研发了轮椅脑机协调控制系统和脑机接口护理床系统。12名高位截瘫脊椎损伤病人试用了述系统,可以用脑控制轮椅行走,操控电动护理床,控制电灯、电视、空调等。结果表明,这两个系统可以辅助重度瘫痪病人的生活,实质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大减轻了家属和医护人员的护理负担。

目前,脑机接口技术还处于实验室与应用的交叉地带,该团队在脑机接口临床应用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