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 |
发布时间:2025-09-02 浏览次数:37 |
8月29日,由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成功举行。论坛开幕式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少萍主持,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教授主持,第二阶段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国启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80余人,共同探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相关议题。 北京大学孙蚌珠教授强调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体系化研究。她指出,学科自信源于学术自信,建强学科、学术,才会有学院自信、教师自信、学生自信,要处理好学科、学术中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处理好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关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高质量发展。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教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提出七个战略和“四特”“三力”的策略。战略方面要从整体性上规范发展、从学科上重视融合发展、注重学术创新的思想性建设、注重人才培养的高水平、注重队伍建设的硬实力、注重课程育人的有效性、注重学科培养的特色。策略方面要形成队伍有特长、科研有特色、课程有特优、保障有特别的“四特”学科发展局面,以及有效的生产力、有质量的贡献力、有影响的竞争力的“三力”学科发展特点。山东大学方雷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重视“第二个结合”、解决好理论上“源”和“流”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同时发挥好。湘潭大学吴家庆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在“两个结合”中解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原创性概念,解释好新时代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以整体性视野解释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形成、体系、特征和地位,以学术性表达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标识性概念、原创性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命题。上海交通大学杜玉华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精髓,应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系统集成与突出重点相统一、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广西师范大学孟宪平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从总体把握、一般标准、特定形式、思想导向、精神气象、方法度量六个方面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标准。华东师范大学陈红娟教授探讨了标志性概念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分析了标志性概念作为知识体系根基的作用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指示器功能。华南理工大学莫岳云教授强调“问题、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必要性及其理论来源、时代特征和实践基础,提出将“问题、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发展与应用。 第二阶段发言的专家主要是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其中,李良成研究员系统阐述了中国在数字文明时代推动技术治理与人文精神共生的实践路径,提出技术、制度、文化的互动框架。张冬利教授认为,文明的飞跃需伴随思想范式的革新与技术支持,“第二个结合”在此过程中扮演着推动思想解放与文化创新的重要角色。谢加书教授通过对“智能消费”的生成逻辑与特点进行剖析,强调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提升消费者数字素养、优化供给体系、构建协同治理机制。祝全永教授从政治社会化理论视角着重探讨了伟大抗战精神的革命政治文化传播问题。安园园老师阐明了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共同体的过程性机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与责任型领导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的独特优势。 与会师生一致认为,这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大家在这次会议中有强烈的“获得感”,它不仅体现在“新知识”“新概念”的持续涌现,更体现在关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收获满满。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增强学科对话意识,明晰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征程中努力开展科学研究和立德树人工作、贡献更多“马院人”的力量。
文字:丁 然 图片:邹庆钰 宋晶晶 一审:方丽丽 二审:张国启 三审:解丽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