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赴西部高校调研 |
发布时间:2024-12-27 浏览次数:57 |
2024年12月3日至6日,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一行6人,赴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进行为期四天的调研交流。此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和总结各高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党建工作、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做法与实践经验。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内容与实践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之一,各高校在此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都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创新。调研组成员首先观摩了各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视频,了解授课教师如何将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结合,如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与贵州民族大学介绍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将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紧密结合,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参与社会调研与社区服务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种“课内+课外”的教学模式,既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则在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拓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两所高校结合地区特色和学科优势,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起来,设立了多个相关专题讲座和课题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视野和实践平台。 加强党建工作,推动党组织建设与师生共建共享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障,也是推动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次调研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重点考察了各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情况,尤其是如何通过强化党组织建设,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各高校普遍强调,党组织在推动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贵州民族大学在党建工作中注重民族团结与社会服务,通过将党组织建设与地方民族文化传承紧密结合,提升了师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校通过党组织引领下的多项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 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则在党组织建设与学科建设的结合上做出了重要探索。通过将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与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紧密结合,推动了思政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相互促进。这些高校通过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推动了教学内容和科研项目的实际应用,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推动学科建设创新发展,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在调研中,调研组深入了解了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尤其是如何推动学科与社会需求对接、推动理论创新和应用。 贵州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两所学校都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融合,鼓励理论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例如,贵州大学通过加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开展了一系列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的研究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西北工业大学则依托其强大的工程技术背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科技创新、工程应用结合,推动了学科的创新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则注重在学科建设中融合国际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为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奠定了基础。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调研中,调研组深入了解了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则注重将师资队伍建设与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思政课教师。通过加强本土教师的教育培训和科研支持,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 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两所高校通过实施教师培训计划,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讲座与交流,提升了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学术深度。此外,学校还通过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构建了一支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有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优秀团队。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教师的学术成长,也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结语此次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赴西部高校的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兄弟院校在思政课教学、党建工作、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图/文:谢章典 初审:李良成 复审:邓丽娇 终审:张冬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