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暨首届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24-12-18   浏览次数:25


12月15日,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暨首届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笃行楼501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以“扎根中国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指引,汇聚了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及专家学者80余人,共同探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路径,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学科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扎根中华文脉,赓续理论创新

论坛开幕式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晓丽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正出席论坛并致辞。李正副校长代表学校对莅临本次会议的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办学历史与学术成就,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创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他希望与会专家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核心议题深入交流,共同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议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在第一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中,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国林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交流讨论。

关锋教授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学科建设实践,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初创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的建设要求以及学科建设的现实回应。任映红教授强调因事而谋、顺势而为,通过守正创新与协同创新对接国家战略,直面历史、实践、理论与现实四维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底色融入医学特色,探索“医学是人学、医者德为先”的人才培养路径。毛国民教授结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历史与特色,深入探讨外语院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与创新实践。唐土红教授强调了党史党建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探讨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密切联系,指出两者在理论支撑与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王晓丽教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四十年发展历程和建设经验”,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四十年发展历程,挖掘其建设经验与成就,强调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界定、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的迫切性。

高校马院发展,聚焦高质量提升

会议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研讨环节,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国启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围绕“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期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模式的自觉调整”等议题展开交流。

沈成飞教授强调学院发展的制度设计应以社会期待为核心,平衡安全保障与发展需求,同时激励创新与学术探索。他呼吁通过开放合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传播,并促进学科交叉与资源共享。魏传光教授指出学院的发展需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强调教学质量和科研团队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核心支撑,呼吁要在公平竞争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刘志教授强调,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强化社会主义示范区特色,围绕形势任务、基础条件和思路举措三大关键问题阐明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路与重要举措。罗明星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应以“真实共同体”建设为目标,在融合主体性尊重与学术性知识、平衡理论稳定性与实践波动性中打造弘扬“至上之善”的高地。袁继红教授围绕“以财经为特色,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内涵式发展”,指明学院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底色,以财经和国家安全研究为特色,以协同共建、知行合一为核心,实现学科特色优化、思政课生态塑造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一体化发展,在落实强国建设赋予高等财经院校新使命中发挥价值引领功能。


总结展望,携手未来


会议闭幕式,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冬利主持。会议总结阶段,王晓丽教授指出,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协同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会议交接阶段,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晓丽教授将论坛旗帜交给下届论坛主办单位代表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锋教授。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共谋学科发展、学院建设的机制落地,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与提出的问题对推动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立足学校特色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文/ 杨文琳  刘姜平    

图/ 陈丽媛  林怡婧

编辑/方丽丽

一审/方丽丽

二审/张国启

三审/王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