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院与江门、中山结对共建基层理论宣讲 |
| 发布时间:2024-02-06 浏览次数:284 |
2月2日,我院与江门市、中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启动仪式暨首场理论宣讲活动分别在江门市蓬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中山市东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 启动仪式现场 启动仪式现场此举是响应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四部门的号召,实现省重点马院与对应市基层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马院以理论宣讲、专题培训、课题研究等形式,提升中山和江门的基层理论宣传普及水平、培育壮大基层理论的宣传人才队伍,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以及省委“百千万工程”各项部署传入千家万户,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 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在双方签署的共建协议中,明确提出将共同组建宣讲队伍,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实践平台,提升基层理论宣传的质量和效果,并依托省社科规划特别委托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领导致辞 领导致辞我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刘少萍在致辞中介绍了构建差异化的理论宣讲体系的学院资源与优势,并指出一是精准对接基层需求,构建差异化理论宣讲体系;二是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打造示范性实践基地;三是创新宣讲方式,拓宽理论传播渠道。江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荣池在致辞中指出这种创新的合作模式,不仅为基层理论宣传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深入实施开辟了新途径。中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忠诚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山新时代文明实践和理论宣讲工作有关情况,并指出共建带来的新机遇。最后,双方签署共建协议。 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以实效性为目标实现结对共建模式创新。我院把结对共建任务压实到七个教工党支部,让基层支部与江门市七个县(市、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签订了一对一结对共建协议。基层“一对一”结对共建创新模式,通过精准对接各基层文明实践中心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快速提升基层理论宣讲水平、理论宣讲队伍建设成效、理论宣讲成果培育。同时,以结对共建项目为抓手,开启高校与地方在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全面深度融合,实现党的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同频共振、同向发展。 宣讲现场 宣讲现场 宣讲现场当天,我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王晓丽教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为题,分别在江门与中山带来了首场理论宣讲活动。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多个方面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开展基层宣讲结对共建,对于我们双方而言意义都非常重大。”王晓丽介绍,广东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结对共建的意义在于,用更加生动的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动实施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百千万工程”。通过结对共建,既能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和理论优势,也能发挥地市资源丰富的优势。王晓丽强调“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一支基层理论宣讲队伍,培训一批基层理论宣讲骨干,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和深度调研,促进高校和基层建立健全共建机制,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走访调研 走访调研在调研活动中,我院一行还在江门市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和中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社科联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实地走访调研江门市中国侨都(江门)华侨华人博物馆、蓬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山好人馆、中山东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通过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当地的实践中心建设和理论宣讲活动,为未来的合作和共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微宣讲 微宣讲 微宣讲调研期间,我院教师代表在不同场合开展了相关主题宣讲。我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党支部书记覃辉银教授现场进行了“弘扬华侨精神用好侨乡资源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程”的微宣讲,彭小兰教授在蓬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行了“从‘蓬江样本’到‘蓬江经验’——对江门市蓬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思考”的微宣讲,在中山好人馆,李良成研究员带来了微宣讲“发挥中山好人能量效应,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今年,我院计划在江门和中山开展至少60场理论宣讲,发挥重点高校马院与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优势,培养一批基层理论宣讲师、打造一批思政课精品教案、开展一批喜闻乐见的理论宣讲活动,通过场景化、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把理论逻辑转化为现实道理,让思想传播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入千家万户,为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图/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