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教学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3-12-21   浏览次数:404

2023年12月1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5号楼102A会议室召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教学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少萍、副院长王晓丽、副院长张国启、党委副书记叶玉嘉及8名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参加会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教研室主任钟健主持会议。

刘书记首先对本学期辛勤付出的任课教师表示感谢,并强调新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各项工作在摸索中推进,本科生的培养是学院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石,在学期即将结束之际,对课程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师生互动、课程考核、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展开交流与总结,意义重大且必要。

任课教师围绕如何开展小班研讨式教学、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性这一主题展开了较为充分的讨论。张国启教授肯定了这一学期学生们的积极表现和学习热情,着重指出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把握课程体系和重点知识,了解知识体系背后的主线及其功用。亢升教授指出,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后备力量,优化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多阅读。祝全永教授介绍了“比较政治学”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刘尚明副教授针对如何组织“研讨式”教学,分享了开展哲学思维训练课的教学经验。他认为,讨论要建立在有明确问题意识的具体材料研读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和讨论的问题域及其边界,通过循环往复的师生互动,推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并最终实现哲学思维转换。

钟健副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有“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担当和使命,教师是带着阅读史走上讲台的,并指出应进一步精细教学内容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共同的阅读层面上展开讨论。牛俐智老师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的教学实践指出,经典阅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反复阅读之外,别无他法。赖怡芳副教授指出,应该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与学生本科学位论文相契合,在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更新,不妨采取课前根据学情布置任务,课中进行小组讨论,课后线上互动的模式。李旭辉副教授表示,要加强相似课程任课老师之间的交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张春燕老师对课程考核、教材使用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最后,王晓丽副院长进行了会议总结。强调学院将一如既往重视和加强本科生的培养工作,积极听取师生们的意见,并呼吁大家齐心协力,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的教学工作,完善健全学院本硕博培养体系。她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教学与思政课系列公共课教学属于两种不同的体系,前者是专业教学,应侧重于知识体系建构,后者注重的是大学生的思想培育;小班研讨式教学应根据具体的学情采用不同模式,倘若学生知识储备不够充分,教师“大水漫灌”式的理论讲授仍是必要的,研讨和互动不同,研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思想和实践的逻辑推进和转换。此外,她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招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考核等问题一一做了回应和解释。

图/文 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