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理论名家讲坛第126讲|“两个结合”与唯物史观的守正创新|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
发布时间:2023-11-10 浏览次数:320 |
10月29日上午,马克思主义理论名家讲坛第126讲在5号楼201室成功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侯惠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肖玲应邀出席作主题报告,报告主题分别为“‘两个结合’与唯物史观的守正创新”和“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学院副院长张国启教授主持报告会,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侯惠勤教授指出,“两个结合”中具有三个重大理论边界:一是何为“结合”,“结合”包括什么样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自明”“自行”的,需要用科学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因此需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的历史、回答中国的问题、看清中国的出路。二是中国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中国扎根。马克思主义不是外来文化,是人类文明大道的真理之花。马克思主义被一个国家接受,最根本的原因是民族解放的需要、人民革命的需要。三是严格区分文化生命体、民族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的关系。文化生命体是民族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的一部分,不能用文化生命体代替民族共同体、社会共同体,不能将历史发展仅仅看作文化发展。肖玲教授详细讲解了学位论文撰写的方法和技巧,围绕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论文研究特点、前期研究基础、论文提纲以及参考文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而系统地分析。她强调,要在阅读和思考中寻找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范围,为论文选题打好基础。报告结束后,侯惠勤教授和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深刻、耐心、细致地解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 张国启副院长在报告结束后的总结中指出,侯惠勤教授的报告逻辑缜密、高屋建瓴,能够帮助大家廓清文化研究方面的思想迷雾,对人们科学认识文明与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外来文化等问题从唯物史观维度给予了科学解答;肖玲教授的报告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实践操作性,尤其是关于论文的题目框架结构如何创新、语言如何表达等问题的详细讲解,为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指南。
(图/马延誉 文/邓浩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