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传承 创新发展——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3-07-28   浏览次数:627

会议现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的贺信精神,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办,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广州实践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7月24日在华南理工大学胜利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地一流高校的知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国正出席会议并讲话。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教授、副院长张国启教授、《学术研究》期刊副主编罗苹分别主持会议。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国正致辞

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国正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向会议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状况,强调学术界、理论界应当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积极探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式方法与实践路径,以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需要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要求。

 专家作主旨报告

中山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李萍教授题为 “两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基础”的主旨报告,结合主题从历史维度、实践维度、理论维度讲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基础。她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中华文明的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需时刻铭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发表与改革开放这两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史册的伟大事件,必须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充分利用广阔的文化空间和资源去推动理论和制度的创新,要坚持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开展“第二次结合”。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为题作了主旨报告。陈教授从内在机制、实践基础、现实需要、社会条件等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四大生成基础、五大特质与四大价值。强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农业文明再生、工业文明和新兴文明继往开来的过程,是在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文明共同体中形成的。我们要充分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从中华复兴文明的角度确定定义。 

 与会专家发言

会议第二阶段,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教授、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教授、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中源教授分别以“基于中华民族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 “‘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及其辩证精神”“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性建构”为题进行了发言。

会议第三阶段,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岳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运辉教授、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郝保权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涂良川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教授分别以“两个结合:从文化基因到政党基因”“在‘第二个结合’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事求是’之文化渊源及现代转换”“‘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叙事”“从‘双百’‘双为’到‘双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题进行了发言。 

 专家合影

与会专家认为“第二个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从契合走向结合再到融合。此次学术研讨会精准捕捉和跟进了当前的理论热点,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通过专家对“两个结合”和中华文明的深入研讨,加强了思想碰撞,实现了相互借鉴与学习 

图/文 周鑫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