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科学技术诠释学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3-06-16   浏览次数:530

202362-3日,第二届国际科学技术诠释学研讨会(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ermeneu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华南理工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国际研讨会经教育部批准,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STS系、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德国、美国俄罗斯英国近20家高校和科研机构3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下或线上的形式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吴国林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教授、山东大学傅永军教授、德国达姆塔特工业大学STSAlfred Nordmann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所长吴国林教授分别致辞。解丽霞院长首先代表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欢迎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促进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发展,为生成更有影响力的前沿学术成果提供新的资源和养料,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傅永军教授代表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表示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既聚焦当代科技前沿问题,又关注哲学与科技在更高层次的深度融合,推进科学技术诠释学研究推向新高度。来自德国达姆塔特工业大学STSAlfred Nordmann教授也表示很高兴能和这么多学者专家于此次研讨会相聚,希望能够结合中西思维传统,对科学技术进行诠释学研究,形成一种良性的交流互鉴的学术氛围。吴国林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对参会专家致以热烈欢迎表示科学技术诠释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新的视角用以审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诠释学新的研究方向为中国发展与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是“差异重要:中西思想视域下理解技术”旨在通过汇集国际学者对科学技术和当代物质进行诠释学研究、中西比较思想的综合性研究,从学科视域探寻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知识体系的范围与样态八场会议

第一场会议以当代科学技术诠释学为主题展开讨论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Alfred Nordmann教授以对利希滕贝格的介绍为起点,提出理解世界进行主动的诠释通过对蒸汽机多重意义的揭示,阐明了如何理解历史物品得出人们对于未来的讨论建立在对于现实的反射之上的结论中山大学王志康教授解释了生物遗传的信息诠释和生物变异的信息诠释,给出了量子辐射诱变生物学的证据及其诠释,指出科学诠释学以一定的文化形式为支点。中国科学院大学李宏芳教授以Badis Ydri关于“哥本哈根诠释”的理解为出发,提出离开了哥本哈根诠释不能对量子力学做出理解以及哥本哈根诠释也需诠释两个观点。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从量子系统、量子技术、量子现象和量子物体的关系出发,揭示了人们通过量子技术理解量子系统的一般过程以惠勒延迟选择实验为例,重新考量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量子诠释的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的特点。

第二场会议诠释学的核心框架为主题展开讨论英国华威大学Steve Fuller教授指出,诠释学是基于“信使——信息”区分来建立思维模式的在这一模式中技术作为一种信使,一方面包含发明者有意识地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包括无意识地带来的信息,后者是技术的“可供给性”(affordance)中的一部分。德国吕纳堡大学Cheryce von Xylander教授赞同以上观点提出具有社会性的设计者将自身行为中的非意向性带入了技术设计形成了技术人工物的“可供给性”。

第三场会议以人工智能与诠释学之间的意义互动为主题展开讨论国际著名技术哲学家Carl Mitcham根据复旦大学博士生刘甜甜关于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的实践诠释学的汇报内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做了以下补充一是知识形成的改变;二是AI改变了知识创新的基础设施;三是实验过程的自动化,但离不开判断;四是创造了异质的专业人才网络;五是形成新的研究规范。

第四场会议以科学理解及其诠释学进路为主题展开讨论俄罗斯萨马拉国立大学Alexander Nesterov教授和Anna Demina研究员强调了理解技术和实施技术需要由一定水平的实践知识和科学知识。东莞理工大学朱诗勇教授从苏格拉底关于绝对善的理念出发,将关于善的理念视为一个通用语义函数,说明了根据此函数的技术评估结论应当是周全的、具体的、动态的和开放的。

场会议以技术实在诠释学为主题展开讨论广州行政学院李三虎教授通过与西方的“物的哲学”的对比,强调中国的“事的哲学”是从人工物结构看人的伦理道德秩序,并结合对中国古代“情景创造”的概念分析,指出形成强国需要推动社会政治秩序与造物用物秩序的协同发展。

第六场会议以物质诠释学为主题展开讨论广州体育学院刘小青博士通过分析艺术人工物基于物理功能的社会属性构成了其与理解者之间的诠释学关系,说明了具有“美”的形式与象征的美学意义的技术人工物可成为艺术品。

场会议以方法论诠释学的演变为主题展开讨论安徽师范大学王子廓副教授指出对不同类型的技术诠释包括技术——科学诠释技术——法律诠释技术——社会学诠释和技术——经济诠释都涉及在其各自领域内分析和诠释文本的特定方法和技巧

场会议以中西哲学下的技术诠释学为主题展开讨论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Andrea Bréard教授通过对比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拉丁文原文与中文译本指出对“应用”的理解可以从翻译定理的逻辑演绎时所采用的建构主义和传统的算法公式中分离出来。肇庆学院曾丹凤副教授指出中国古代技术经历了“技”与“术”由分到合的发展演变,并阐述了“道”是“技”之本,“道”以制“技”、“道”以“器”载,以“象”为中介实融合。

每场会议均设置了交流探讨环节,围绕报告内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们对技术前沿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并对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研究的未来进行了积极展望既促进了学术界关于科学技术诠释学的交流,也推动了科学技术诠释学的国际对话与交融本次研讨会圆满落幕。

/李雅丹  图/兰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