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名家讲坛第117--118讲|赵中源教授主讲“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要求” 涂良川教授主讲“当人工智能遇到马克思” |
发布时间:2023-06-13 浏览次数:655 |
6月11号下午,马克思主义理论名家讲坛第117--118讲在华南理工大学5号楼105室举行。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中源教授主讲“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要求”、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涂良川教授主讲“当人工智能遇到马克思”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吴国林教授主持,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赵中源教授围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历史性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展开系统讲解,对现代化理论的早期建构与演进、现代化实践的四个探索阶段、现代化内涵的基本定义作出了全面解读,对西方模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及基本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进行了学理阐释。赵中源教授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不要把西方现代化模式奉为圭臬,更不能把现代化与“西方化”打上等号。中国共产党探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道路、理论、制度都是现代化、特色化的,这就注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路径、内涵目标与取向的独特性。 涂良川教授围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涉及的本质的对象化问题以及《资本论》中所体现方法论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和理论方式引入到对人工智能观念的技术反思之中。在报告中科学阐明了人工智能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并且指出人工智能就是高阶自动化,高阶自动化是一个自我修正、自我进化、自我发展的类人类活动逻辑的自动体系。涂良川教授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方式指出,人工智能以高阶自动化的逻辑承继、发展和超越了机器自动化的逻辑,阐述了图灵测试以及深度学习的本质问题。 吴国林教授对报告会进行总结,他指出,赵中源教授的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一般现代化的关系。而涂良川教授的报告系统地给学生们分享了其最近的研究成果,给同学们拓宽了学术视野、夯实了学生基础。最后,在讲座的提问环节,赵中源教授、涂良川教授和在场的师生进行了亲切的互动,并对同学们的专业问题作出了耐心的解答。讲座学术气息浓厚,互动热烈,师生受益良多。 (图/文 黄静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