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霞旭:空间结构类型与街邻关系:城市社区整合的空间视角(《社会》201902期)
  发布时间:2020-08-03   浏览次数:412

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讨社区内部空间结构差异对街邻关系的影响,构建了三类社区空间结构:社区社会空间结构、社区物理空间结构和社区生态空间结构。研究发现,社区社会空间指标中社区职业异质性水平越高,街邻关系越差;社区中本地人口比例越高,社区居民的平均社会组织活动参与率越高,街邻关系就越好;居民参与成为人口异质性负效应的补偿效应。社区物理空间指标中隔离性设施(如楼宇门禁)和社区生态空间指标中失调型生态环境污染均会降低街邻关系水平;绿地覆盖率越高,街邻关系就越好。因此,在社区整合重塑中,降低居住区环境污染程度,建设友好型的社区生态环境,积极鼓励和促进居民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活动,是提升居民街邻关系的重要手段。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从居民的自益性参与到公益性参与:城市基层社会中‘公共性’衍生的路径”(GD15XSH05); 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8MSXMD9)的阶段成果~~;

街坊/邻里关系; 异质性; 污染; 门禁; 参与;

10.15992/j.cnki.31-1123/c.2019.02.004

C912.8

   转载情况:201907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