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4级全英卓越班赴港高校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我院食品专业人才的国际化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受香港理工大学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系主任陈声教授邀请,我院202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班师生一行31人,于2025年7月10日至11日前往香港开展研学实践交流活动。此次活动由我院郭健老师和王高尚博士带队,刘走静等29位同学积极参与。
本次活动是华南理工大学与东莞徐福记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共建食品科学与工程卓越班的重要实践举措,是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积极探索。在为期两天的行程中,师生们先后走进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入了解食品学科的科研前沿与国际化教学资源,在多元文化氛围中拓展学术视野,在实践体验中加深专业理解,充分展现出华南理工大学与徐福记在卓越人才联合培养方面的协同成果。
专业引领,探访港理食品科学研究前沿
7月10日上午,师生一行乘坐高铁从广州出发抵达香港。香港理工大学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副系主任邱家琪副教授代表学院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学科优势及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的课程体系和研究方向。他表示,香港理工大学始终坚持“科研创新”与“应用导向”并重,期望未来与华南理工大学在科研合作、课程共建、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加强互动。随后,在该系耿平博士带领下,师生们参观了校园,实地感受了国际氛围交融的育人环境。
当日下午,香港理工大学知名教授吴建勇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一场题为“Efficient extraction, molecular properties and nutraceutical functions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的英文学术讲座。吴教授结合团队近年来在香菇、多孔菌等真菌来源多糖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该类多糖的提取工艺、分子结构及其营养与健康功能,特别是在抗氧化、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增强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激发了同学们对食品功能成分的浓厚兴趣。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表现出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国际交流能力。
实践体验,走进现代食品加工实验室
除理论学习外,我院师生还进入了香港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实验室,参与制作了别具一格的冰淇淋和“时间胶囊”罐头,并由该校颁发研学实践证书。
在冰淇淋制作环节,同学们亲自动手调配淡奶、炼乳、糖和香草香精等原料,体验从搅拌、预冷、冷冻到成型的完整工艺流程。通过实际操作,不仅掌握了食品加工的基础工艺与关键控制要点,也深刻体会到食品乳化、质构等背后的科学原理。活动现场氛围轻松愉快,笑声与交流交织,同学们在团队协作中共同完成一份份香浓可口的冰淇淋,成就感满满。而在“时间胶囊”制作环节,大家将写给“未来的自己”的信件密封入特制三重卷边罐头中,象征着对时光的封存与青春的纪念。“做时间胶囊的时候感觉像是在把时间保存下来,也更理解了食品密封与保鲜技术的科学意义”有同学在活动后这样感慨。这一创意实验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自己未来兴趣的深思,也深化了食品包装技术等行业核心问题的理解。
此外,实验室工作人员还带领大家参观了包括喷雾干燥器、冷冻干燥器、食品质构仪、感官分析台等在内的多种食品研发设备,详细讲解其工作原理与在科研及产业化中的应用场景,使同学们对食品科学从基础研究走向工业转化的全过程有了更清晰、立体的认知。本次实践活动通过“做中学、学中思”,增强了师生对食品科技前沿与工程技术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投身食品领域的专业热情与探索精神。
学贯中西,走进香港中文大学交流访问
7月11日上午,我院师生一行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开展参访交流活动。作为香港历史悠久、学术声誉卓著的高校之一,香港中文大学秉承“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办学理念,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的融合发展。师生们参观了理学院化学系实验室,详细了解了该系在食品胶体、界面科学及食品材料等领域的前沿科研方向和先进实验设施。讲解人员还介绍了多个与食品相关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展示了基础研究向应用转化的典型成果,体现了该校在推动科研与产业融合方面的努力。随后,师生们漫步于依山而建、绿意盎然的校园,依次参观了大学图书馆“仲门”雕塑、中央校园百万大道、天人合一等颇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人文气息交织融合,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香港中文大学“多元包容”、“博文约礼”的育人精神,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更在于行走中体会、在交流中碰撞思想。
硕果满满,深化认知促成长
7月11日下午,师生一行顺利返校,圆满完成此次实践活动。作为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英卓越班海外(境外)教学探索的重要环节,本次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国际一流高校的宝贵机会,也促进了学术认知与实践能力的深度融合。通过走出课堂、走进国际化实验室切实实践,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方向和发展目标,增强了成为高素质食品科技人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此次活动也为我院与香港高校在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科研合作等方面搭建了坚实平台,推动我院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发展。未来,学院将继续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双一流”建设和校企共建卓越班,持续拓展高质量研学实践项目,致力于培养具备“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和“三创”(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新时代食品科技卓越人才。
研学实践活动参与学生分享(部分)
何沁睿:此次香港研学收获颇丰,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之行虽仅两日,却深感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前沿的创新氛围。走进港理食品实验室,先进的咖啡渣3D打印实验室与跨学科研究平台让人印象深刻,师生们在食品功能材料与智能设计领域的探索,展现了极强的实践导向与技术转化能力。我们参与了食品科学与营养讲座,授课内容雪糕制作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特色。校内坐拥香港油尖旺区风景,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优质环境,而港中文校园依山而建的布局,也隐喻着学术探索需持续攀登的精神。此行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感受到理大“应用为本、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激励我们华工学子不断攀登学术高峰。
刘晋江:这次游览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最大的感受是“学术与生活的无缝交融”。理大的教学楼藏在城市楼宇间,走廊里随处可见小组讨论的学生,实验室的玻璃墙后是专注调试设备的身影;中文大学则藏在山水间,环山步道上能遇见抱着书本散步的教授,图书馆落地窗外就是层叠的山水。
林美君:本次香港研修活动让我收获满满,每一段经历都成为了珍贵的成长印记。活动首日,我们走进香港理工大学,开启了充实的学习之旅。在校园里,我们不仅参观了校园风貌,更有幸聆听了教授的专题讲座。讲座中,教授总能精准捕捉我们的认知节奏,遇到专业术语时会耐心解释,还会不时停下询问我们的理解情况,这份细致的关怀让知识的传递更显温暖。随后的实验室体验更是乐趣十足—讲解老师细致入微地为我们科普每一台实验仪器的原理和各类实验方法,我们也在互动中当起了“小老师”,教香港老师说普通话里的特定表达,这种双向互助的过程让学习充满了愉悦感。最令人难忘的是实验室里的DIY环节。我们小组协作完成了香草冰淇淋的制作,从按步骤操作到共同品尝亲手制作的香甜成果,每一口都带着成就感。老师还贴心分享了在家自制冰淇淋的小技巧,让这份收获延伸到了生活中。而“时间罐头”的制作则充满了仪式感,我认真写下此次香港之行的体验与感悟,想象着几年后打开时的心情。小组成员们还在罐头上郑重签下名字,让这份共同的记忆有了具象的寄托。第二天,我们探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漫步在校园中,浓厚的学术氛围与独特的校园文化扑面而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不同学府的育人底蕴。总而言之,这次香港研学交流活动意义非凡。我们在他人的悉心传授中汲取新知,在亲手实践中巩固理解,在多元校园文化的浸润中坚定了信念。这段旅程让我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未来也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砥砺前行,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成长。
王鑫:食品专业学的究竟是什么,在香港理工大学,我找到了答案。在这里,有欣欣向上的学术氛围,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食品学院配置了一个功能全备的厨房。我们用着一些简单的食材,制作出了美味的冰淇淋。研究食品或许就是如此,在严谨的科学框架里,藏着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在那个明亮的实验室里,曾有人为了让冰淇淋质地更绵密,反复调试奶油与糖的配比,用pH试纸测量酸度变化,记录不同温度下冰晶的形成速度。当最终成品在舌尖化开时,那些关于乳化剂作用、热力学平衡的理论知识,突然都有了具象的味道。这里的课堂从不止于实验室数据,更在于教会我们读懂食材的语言。原来食品研究的终极意义,是让科技带着温度,走进寻常烟火里。
图文:王高尚、郭健
一审:万芝力
二审: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