谆谆教导,刻骨铭心——悼念恩师陈连就教授
谆谆教导,刻骨铭心
——悼念恩师陈连就教授
林炜铁
新年的钟声仍在耳边回绕,明媚的阳光仿佛暗示着许多希冀,不承想恩师陈连就教授还是匆匆离我们而去。虽然病情的发展已在意料之中,但是当去年年底他又一次战胜疾病,迈出医院大门时,我还期望着这新年的钟声能使死神怯步,在又一个春天来临之际,让敬爱的恩师回到我们中间,如今却是天人永隔。望着空空的办公桌,恩师的音容笑貌在脑海中浮现,睹物思人,悲从心起。
记得第一次拜见恩师就是在这张办公桌前,当我报上自己的姓名时,恩师的目光在我的脸上停留了片刻,既严肃又充满期望。那一刹我立刻明白,我将迎着恩师的这种目光开始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三年之中也正是这种目光促使着我认真准备每一次实验,力求获得完善的实验结果。而每当看见他满意的微笑,这种目光又变得和蔼、变得慈爱,令我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慨,恩师是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指导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陈连就教授当时虽已年近七十,但头脑清晰,思维敏捷。为了把握国内外生物工程的最新进展,他订阅了十多种专业书刊,除自己每篇必读外,还时时指示学生们进行阅读和讨论。
陈连就教授(中间),陈连就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作者林炜铁教授(右一)
在伴随恩师的几年里,我不仅看见他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看见他简朴的生活作风。他虽然是资深的博士生导师,但他的生活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由于家住校外,他必须从市区乘公共汽车上下班,而且几乎每一天都带上近乎点心的午餐。即使他生病前一段时间,我的师母中风偏瘫,他仍旧如此惯例。陈连就教授是侨乡台山人,子女多人和亲属均在国外,他完全可以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外国生活,而他却留下来。平平凡凡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不平凡的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心。他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他的人生信念。他是坚定的,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进步紧紧联系起来,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科技事业,默默地把这一切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义务。
恩师病了,我去医院看他。师生谈论多的是博士学科点的工作,恩师放不下的仍然是工作,在病床上还在构思着发酵工程博士点的发展蓝图。他顽强地与疾病斗争,渴望能重新开始工作,然而他的肝癌已发展到了晚期。
恩师去了,他未尽的事业有待我们去继承,他未完成的工作有待我们去完成。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必将对学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使学生终生得益。
199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