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泉 Xue Quan教授、博导、硕导
薛泉教授,现任微电子学院院长,为IEEE Fellow,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国家6G技术研发总体专家组成员、IEEE 微波理论与技术学会Fellow评审委员会委员、IEEE杰出微波演讲人、广东省毫米波与太赫兹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时兼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2实验室天线首席科学家。研究方向为:微波/毫米波/太赫兹电路、集成电路、天线、封装和系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400余篇,Scopus总他引1.3万余次。获授权中国专利20余项、美国专利近30项,其中5项专利已转让美国公司;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IEEE 天线与电波传播学会2017年H.A.Wheeler奖。
-
李斌 Li Bin教授、博导、硕导
李斌,香港大学博士毕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教育部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IEEE电子器件分社广州分部副主席。研究方向为:模拟/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学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芯片集成系统。主持或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 余项,带领团队承担企业横向合作项目30余项,在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5件,集成电路布图专利授权5件。
-
李国元 Li Guoyuan教授、硕导
李国元 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曾任教于南洋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光电子封装、封装材料、失效分析与可靠性。研究集中于3D封装、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封装、系统级封装(SiP),倒装芯片封装、表面贴装、光互联封装与材料、大功率器件封装、LED封装、半导体激光器封装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件。
-
姚若河 Yao Ruohe教授、博导、硕导
姚若河,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全国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损检测技术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真空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物理学会副秘书长、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编委,曾任全国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理事、汕头市人民政府政务咨询委员等。1977年作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考入中山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后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曾到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进行学术访问。研究方向为: 半导体器件及物理、集成电路设计及可靠性、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指导的研究生曾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二等奖,广东省南粤科技创新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 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等20余项,在IEEE Trans. Electron Devices,IEEE Trans. VLSI和IEEE Trans. Image Process等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 授权发明专利15项,曾获广东省
-
刘玉荣 Liu Yurong教授、博导、硕导
刘玉荣,研究方向为:触觉传感器阵列与感知系统,薄膜晶体管及其电路,MEMS超声传感器,低维材料与器件等。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件;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IEEE期刊论文7篇;参著教材1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
车文荃 Che Wenquan教授、博导、硕导
车文荃,国家杰青、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德国“洪堡学者”、IEEE Senior Member。研究方向为: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天线理论与技术等。发表文章300多篇,专著1部,专利50多项,SCI期刊MOTL的主编,IEEE MTT-S AdCom Member、广东省“毫米波与太赫兹”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陈荣盛 Chen Rongsheng教授、博导、硕导
陈荣盛,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高级会员。研究方向为:柔性集成电路、柔性电子器件及其集成、薄膜晶体管TFT、AMOLED新型显示等。华南理工大学兴华学者人才计划青年学者。 主要业绩: 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SCI期刊论文40多篇;编写英文专著1章;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申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项、国内发明专利10多项;担任IEEE TED, IEEE EDL, APL,JEDS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香港创新科技署、企业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多项。
-
吴朝晖 Wu Zhaohui副教授、博导、硕导
香港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模拟/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第三代半导体GaAs、GaN器件、电路建模及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芯片集成系统研发。近五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0余件,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余件、集成电路布图专利授权3件。
-
朱浩慎 Zhu Haoshen副教授、博导、硕导
朱浩慎,副教授,兴华学者,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成员,IEEE member。研究方向为:射频集成电路、射频微机电系统与微纳加工工艺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工作。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和密歇根大学等多家国外知名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发表SCI期刊和EI会议论文5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6项,担任国际微波与无线技术期刊副主编以及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项目。
-
赵明剑 Zhao Mingjian高级工程师、硕导
赵明剑,国家移动超声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技术总监。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广东省科技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长期从事“通信电子”、“交通电子”、“信号检测”、“水下/钢轨/医疗探测”等领域关键模组及大型整机研制;芯片、集成电路、无线通信、电路与系统等方面技术开发。
-
张洪林 Zhang Honglin高级工程师、硕导
张洪林博士长期从事射频电路与微波器件设计与应用研究,近年主持和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目前为IEEE Member、IEEE 微波理论与技术协会会员,并担任下列国际高水平期刊的审稿人,这些期刊包括:SCI 一区期刊《IEEE Trans. Industrial Electronics》、SCI 二区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及《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近年在国际、国内主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与功率分配器及其应用的论文10余篇,其中既有影响因子为5.16的SCI 一区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还有SCI 二区的《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和SCI三区的《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
-
周绍林 Zhou Shaolin副教授、硕导
周绍林,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7年度),香江学者计划入选者(2015年度),先后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2013.02~2014.10)、香港科技大学(HKUST,2016.01~2018.01)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面向新型微纳电子与光电子集成器件、3D微纳加工技术(微光刻3D打印),包括太赫兹THz及红外电磁(光子)器件、半导体光电子集成器件,例如电磁超表面滤波器、基于相变介质的电控光子器件(传感器、光电开关、调制器等)领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及广东省科技计划等省部级项目(6项)资助,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JCR二区以上SCI论文20篇,获中国专利近20项。
-
郑彦祺 Zheng Yanqi副教授、硕导
郑彦祺,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模拟集成电路,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电源管理芯片设计。近年主要从事模拟/数字控制功率集成电路,尤其是单电感多输出开关电源转换器的研究设计。相关成果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VLSI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等期刊。近五年已发表IEEE期刊及会议论文二十余篇。两次指导研究生参加全国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获一等奖。
-
陈志坚 Chen Zhijian高级工程师、硕导
陈志坚,博士,高级工程师,16年集成电路领域研究和工业界经验。研究方向:射频高频电路、频率综合(PLL)电路、可见光通信芯片、电源管理、物联网芯片,UHF RFID等。主要业绩: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信息产业部重大专项、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等重大项目十余项,合计经费超过2亿元。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13篇,申请发明专利18项,其中第一发明人15项,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1项。主要参与了GSM/SCDMA/TD-SCDMA手机射频收发芯片和TD-LTE终端射频芯片的研发、测试,出货量超过100万颗。负责北斗-I、北斗-II终端射频芯片和北斗功率放大器的研发,年出货量在百万级别以上。负责GPS和Bluetooth SoC芯片射频部分设计,两款芯片累计出货量1千万片,产值过亿。
-
朱映彬 Zhu Yingbin副教授、硕导
主要研究方向为:1. 电子发射机理及相关器件;2. 激光的传输特性及在光通信中的应用。已发表19篇论文,论文总引用超过400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100次。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文章包括Phys. Rev. Lett.,Laser & Photonics Reviews,Appl. Phys. Lett.,Opt. Express(被引101次)等主流期刊。在国际真空纳米电子学(IVNC)等重要国际会议做邀请报告2次,学术交流邀请报告2次。曾获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博士生奖。
-
贺小勇 He Xiaoyong副教授、硕导
贺小勇,研究方向: 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数字集成芯片、电源管理与传感芯片等。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发明专利多项公示中;发表论文20多篇;合编中英文对照教材一本。已培养校硕士毕业生12名。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省市级及企业横向等项目多项。
-
易翔 Yi Xiang教授、博导、硕导
博士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先后于南洋理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射频、毫米波和太赫兹频率综合器、通信和雷达收发机集成电路设计。作为共同主持人或项目负责人领导了约1670万人民币的项目,其中作为共同主持人的项目为960万人民币。发表包括JSSC和ISSCC在内的论文50余篇,出版英文学术专著2部,申请专利10余项。为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高级会员,担任IEEE JSSC、TMTT、TCAS-I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及ISCAS评审委员会委员,获IEEE ISSCC丝绸之路奖和ISSCC STGA奖。Dr. Xiang Yi got his Ph.D. degree from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He worked as the postdoc i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n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
耿魁伟 Geng Kuiwei副研究员、博导、硕导
耿魁伟,清华大学工学博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副研究员,硕士导师,广东省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工程实验室核心成员。研究方向为: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及系统、纳米材料与器件、太阳能电池/LED器件及应用、微纳传感器及纳米新能源及系统。主讲本科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并主讲研究生课程《半导体器件物理》《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主持或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横向合作项目10 余项,在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28件。
-
周长见 Zhou Changjian副教授、博导、硕导
周长见,2012年清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 (1) 面向未来通信(5G通信,卫星通信)的射频前端系统和关键电子元件;(2) 集成化智能传感器;(3)压电声学电子器件;(4)低维材料电子器件。在高频声学电子器件、互连通孔和低维材料电子器件等研究方向,实现了一些具有国际领先性能的代表性微电子器件。在AFM, Nanoscale, IEEE EDL, APL, Nanotechnology和IEDM等著名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论文总引用1000余次,其中在新型柔性高频谐振器的研究工作被IOP选为“IOP Select”论文。 IEEE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担任“加拿大魁北克自然基金”,“香港RGC”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同行评议人。
-
丰光银 Feng Guangyin副教授、博导、硕导
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有:用于通信和雷达的射频/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无线电能传输。主持或参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琶洲实验室研究项目、新加坡教育部研究项目、新加坡国家基金委项目等,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30余篇,其中JCR一区论文11篇,申请PCT发明专利1项。
-
蒋华杏 Jiang Huaxing副教授、博导、硕导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宽禁带半导体功率器件及射频电子器件、高速光电子器件等。近年来在微电子器件领域著名期刊如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EDL),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TED),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PL)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受邀担任IEEE EDL、TED、JEDS以及APL等期刊的审稿人。Huaxing Jiang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from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wide-bandgap semiconductor-based devices for
-
姚恩义 Yao Enyi副教授、博导、硕导
近几年来主要从事新型智能计算芯片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尤其是类脑计算芯片、存算一体技术、以及硬件安全领域物理不可克隆函数、后量子加密芯片的研究。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美国专利一项、PCT专利一项。Enyi Yao received the B.S. degree from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2011 and Ph.D degree from the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 2016. From Oct. 2015 to Nov. 2016, he worked at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s a post-doc Research Fellow. From Dec. 2016 to 2020, he worked at Huawei
-
张雪Zhang Xue教授、博导、硕导
北京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获得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1)基于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射频脉冲技术的单自旋量子态调控;(2)单个分子自旋的化学修饰以及表面二维纳米结构中自旋间的相互作用;(3)纳米尺度分子磁体的量子态调控研究。在表面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和单个自旋态的量子相干调控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hemistry, ACS Nano, J. Am. Chem. Soc., Nano Lett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研究工作,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
-
秦培 QIN Pei副教授、博导、硕导
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CMOS射频/毫米波前端电路设计。2016年11月至2022年2月,在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任职高级工程师,从事ADPLL锁相环电路设计,曾在振荡器及高频电路设计领域,多次突破性能技术瓶颈,荣获多项技术突破奖项。在模拟/射频前端及锁相环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具有多年丰富的学术及产业界设计经验。
-
郑倍雄 ZHENG Beixiong副教授、博导、硕导
研究方向为:触觉传感器阵列与感知系统,薄膜晶体管及其电路,MEMS超声传感器,低维材料与器件等。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件;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IEEE期刊论文7篇;参著教材1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
徐金旭 Xu Jinxu副教授、博导、硕导
徐金旭,获得悉尼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双博士学位,曾在澳门大学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射频电路、微波与毫米波芯片与系统。担任IET Circuits, Devices & Systems期刊副编辑。已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IEEE Trans论文17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5项,美国专利授权3项;获得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21年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金奖;获得2016年先进材料与工艺国际微波会议(IEEE MTT-S IMWS-AMP )及2019年国际微波毫米波会议(ICMMT)论文奖。
-
李志坚 Li Zhijian讲师、硕导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路与系统,高速数模混合设计,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 近年主要工作:从事半实物仿真技术研究,主要涉及高速实时信号采集、处理和模拟等关键技术和算法研究。先后主持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和企业委托开发项目2项,参与国家863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发表论文6篇,专利4项,。于2017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毕业1人,在读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