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表界面科学的超高分辨可视化研究
报告人:周雄 副研究员 北京大学
邀请人:梁振兴 教授
报告时间:2025年7月8日(星期二),10:00-11:00
报告地点:大学城校区B13号楼904-2会议室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化学与化工学院
2025年7月7日
报告人简介:
周雄,北京大学副研究员。2009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14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5-2016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16-2020年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2020年起进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2年获基金委优青项目支持,2024年入选全国表面化学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从事表界面科学的超高分辨可视化研究,迄今在Science、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报告摘要:
表界面科学在催化、超导、芯片等众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方法关注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但许多结构和成分不同的表界面展现出相似的性质,这其中电子态是决定表界面特性的关键共性因素。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以表界面电子态为核心研究对象,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具有超高分辨可视化表征技术,创新性地发展了分子动态可视化和电子态可视化等研究方法,从而在原子尺度上直观揭示了表界面的微观作用机制,并建立以下表界面电子态与性质的关联规律:(1)在分子动态可视化与表面乙烯聚合研究中,发现碳化铁表面Fe3位点能选择性活化乙烯C=C键,实现线性聚合,并揭示了乙烯异构化链引发和插入聚合机理。结合理论计算,建立了局域轨道与催化活性的关联,并拓展应用于CO2低温活化。(2)在原子自旋态研究中,设计了一系列双金属结构模型,证实氧原子在自旋超交换中的关键作用,并通过调控金属种类,将自旋耦合强度提升至55 meV(Fe-O-Co),为磁性材料设计提供新思路。(3)在离子电荷态研究中,开发电荷态成像技术,可视化区分锂、镁离子配位行为差异。这一发现为盐湖提锂等分离技术提供了微观机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