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化学与化工学院分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者:魏巍   发布时间:2018-12-21   浏览次数:1131

20181219-21日,化学与化工学院成功举办了2018年“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本次论坛共邀请柏凌等11位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参加,20日上午受邀的11位青年学者在逸夫工程馆四楼会议室做学术报告。张正国院长、许国民书记、学术委员会委员及部分研究生出席了报告会。

柏凌博士做了题为仿生有序/无序光学材料的大规模制备/应用的报告;洪敏博士做了题为高性能热电材料―理论分析电镜表征及材料开发的报告;李莎博士做了题为生物质催化转化反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的报告;李笑玮博士做了题为表面等离子共振扩大量子点光电器件光响应范围的报告;刘宾博士做了题为量子点的合成与光电器件应用的报告;刘国锋博士做了题为自组装凝胶的超分子手性调控的报告;刘斯宝博士做了题为选择性转化生物质制备燃料和有用化学品:催化剂设计及过程开发的报告;邬宗芳博士做了题为以信号原子/分子为探针的表面解离光谱技术的报告;杨怀宇博士做了题为蛋白质和有机药物结晶的报告;赵达博士做了题为碳硼炔中间体反应研究及芳基氰化的报告;周慧博士做了题为小分子催化在不对称有机反应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

据悉,华南理工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于201511月首次启动,旨在面向全球邀请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才俊,围绕国际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以及行业产业的技术问题等展开探讨和交流。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启迪、开拓视野,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报告人简介:

1.柏凌博士于2010年、201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20159月至今,在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仿生功能光学材料研究,特别集中在纳米多孔MOF/Plasmonic无序光学结构的大规模制备及应用。已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Adv. Mater., ACS Nano, Nanoscale 论文3篇。

2.洪敏博士于2010年、2016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材料工程博士学位。201610月至今,在昆士兰大学及南昆士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Dean's Award for Outstanding Higher Degree by Research Theses)。他专注于高性能热电材料研究,特别集中在载流子/声子传输机理研究以及微观结构的电镜表征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3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论文1,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论文2篇,ACS Nano论文1篇,Nano Energy论文2篇。

3.李莎博士于2010年、201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博士学位。20167月至今,在美国特拉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她专注于用计算化学的方法研究催化反应过程,特别集中在非均相的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有用化学品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AIChE Journal, Journal of Catalysis 等杂志发表论文4篇,关于“Catalytically active Au-O(OH)x- species stabilized by alkali ions on zeolites and mesoporous oxides”的工作已被他引用206次。

4.李笑玮博士于2010年、201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分别获得理学(材料化学)学士、理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610月至今,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院化学部门物理化学研究室从事助教研究工作。她专注于表面等离子激元与半导体量子结构相关的光电化学调控研究,特别集中在金纳米粒子增强半导体光电转化效率的研究以及原位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9篇、著作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论文1篇、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论文1篇、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论文1篇、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论文1篇,其中关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激发扩大量子点光电转换器件光学响应带宽”的工作获得日本文部科学省科研基金、关于“Electrochemical Tuning of Gap Distance of Au Nanodimer in a Single Nanometer Scale”的工作获得日本光化学协会最佳口头发表奖、关于基于聚合物结晶行为的保留方程预测程序升温气相色谱保留时间的工作获得天津大学研究生高水平论文发表奖。

6.刘国锋博士于2009年、201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62月至今,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专注于超分子凝胶材料的研究,特别集中在手性自组装及超分子手性调控方面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JACS, Angew, ACS Nano, Chem.Sci., Adv. Sci.等化学与材料综合类期刊发表论文7篇,其中多篇论文被选为封面或亮点论文进行报道。

7.刘斯宝博士于2009年、2016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应用化学工学博士学位。20169月至今,在美国特拉华大学能源催化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多相催化研究,特别集中生物质催化转化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Green Chemistry, ChemSusChem,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Engineering, Catalysis Science&Technology等期刊8篇,其中四篇被选为期刊封面,两篇为ESI高引用论文,其中关于纤维素催化制备己烷的工作被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报道。

8.邬宗芳博士于2009年、2014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理学博士学位。20153月至今,在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获得洪堡基金会的支持。她专注于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研究,特别集中在多相催化模型体系的表面物理化学研究。至今已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6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0篇。 

9.杨怀宇博士于2006年、201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别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8年,在英国国家连续结晶重点实验室和伦敦帝国理工从事研究助理工作, 并在葛兰素史克英国研发总部工作7个月。20185月至今在英国拉夫堡大学从事助理教授职位。他专注于蛋白质和有机小分子药物的分离提纯的研究领域,主要专注于在复杂结晶过程控制、成核机理、共晶、相图、连续结晶技术、纳米颗粒模板结晶等研究方向。已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crystallisation growth and design(中科院一区)论文3, 还有两篇发表于CrystEngComm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的第一作者文章被选为封面文章文章。

    10.赵达博士于2010年、201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分别获得化学学士、化学博士学位。20157月至20167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助理研究员研究。20168月至20176月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7月至今在德国马普煤炭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有机化学研究,特别集中在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一区论文7篇。关于“碳硼炔中间体反应研究”的工作获得springer出版社优秀博士论文奖。

11.周慧博士于2011年、2016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分别获得理学学士、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169月至20178月,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9月至今,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煤炭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她专注于不对称催化研究,特别集中在不对称小分子催化以及过渡金属催化碳碳成键反应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Org. Lett等化学主流期刊6曾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口头报告奖优秀海报奖等奖项。

                                                               (/金宇  朱仕清    化学与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