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 SOUND AND LIGHT ENVIRONMENT AND POST USE
建筑声光环境及使用后评价团队
INTRO
团队介绍

本团队由11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5人,教授级高工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4人,讲师1人。

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建筑与环境声学及声景学、建筑与环境光学及光景学、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

在建筑与环境声学及声景学方面:开展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推导出混响场车流噪声简洁公式。系统开展民族音乐厅堂音质基础理论研究,首次对中国民族乐器及戏曲演员的发声特性进行系统科学测定,录制民族音乐干信号,获得重要基础科学数据,提出音乐厅响度评价新指标及计算公式,确定民族音乐厅堂音质指标优选值,并将其应用于指导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实践。开发声学缩尺模型实验关键技术及虚拟现实可听化和视听一体化新技术,在声场声信号捡拾与声场声重发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中国民族乐器声功率测定及民族音乐厅堂音质研究与应用”、“厅堂音质响度评价及厅堂音质设计应用技术研究”、“扩散声场仿真计算及声扩散现象研究”先后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噪声计算模型及建筑防噪规划”获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吴硕贤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

在建筑与环境光学及光景学方面:结合我国亚热带地区光气候特征,开展建筑采光基础理论以及光环境与人体健康基础研究,提出建筑采光新方法,实现采光控制新技术。吴硕贤院士提出的“光景”(Lightscape)概念及“光景学”新学科,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开展光景学基础理论及光景设计与营造技术研究,提倡因地制宜营造自然与人工光景。在人居环境设计中,将“光景”与“声景”和“香景”相结合,对于进一步强调景观环境设计的地域性、民族性与历史性具有重要价值和特殊意义。

在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方面:在国内较早开展建成环境评价方法体系和使用后评价研究,建立了人居环境评价的科学架构。从1990年以来,历时30年,完整建立包括评价内容、对象、目标、程序,标准、量化评价方法及技术理论体系,开展不同类型人居环境后评价研究,涵盖大型铁路客站、高校校园与教学建筑、观演建筑、博览建筑、保障房、城市广场等,建立人居环境后评价数据库,构建基于后评价的不同类型城市与建筑设计导则。该研究引领了我国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促成我国建设程序补充后评估环节,形成“前策划 - 建设 - 后评估”完整闭环。“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RESEARCH CONTENT
研究内容

基于营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生态优先等国家战略,依托国家发展建筑后评估的行业契机,针对我国使用后评价处于推广初级阶段、应用基础技术薄弱等问题,在建成环境类型框架下开展后评估基础理论、实用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力求在深度融合虚拟现实、行为与认知深度学习与仿真、环境性能与行为监测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实现重点技术突破,针对公益型人居环境后评价基础理论与应用新技术、大湾区公共建筑表皮构造性能及其运维评估方法,结合工程应用构建创新性后评估技术体系,形成可广泛推广的技术应用系统,建立示范平台。    

结合我国亚热带地区光气候特征,开展光环境与人体健康、建筑采光基础和岭南地区光景研究,探索通过光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的新成果,完善岭南地域景观体系,提出建筑采光新方法、实现采光控制新技术。在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背景下,开展装配式建筑隔声特性现场测量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自动化测量系统,研发构件及节点隔声新技术,探索提高人居质量新成果。继续深入开展民族音乐厅堂音质的基础声学研究,开发虚拟现实可听化及视听一体化新技术,在声场捡拾与声重发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引领我国建筑声学发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