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团队现有成员7名教授、2名副教授(预备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创新性成果突出,包括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住建部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等;团队成员担任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的职务,成员入选爱思唯尔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先后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珠江科技新星等科技资助或奖励,并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在智慧城市研究领域具有突出的学术影响。
本团队致力于优化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乡建成环境、促进智慧城市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紧跟国外顶尖院校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前沿,以城市环境的智能化全息感知为手段,结合我校学科特色优势,重点融合计算机学院等专业,基于城乡规划学、计算机等专业的跨学科交叉融合,聚焦大湾区智慧城市、城市发展理论与方法、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领域,以城市设计、机器视觉、图形图像处理、群体智能、智能交通为突破点,在智慧城市领域深化人居科学的技术应用,以融合创新的方式提升相关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
团队近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市新区水环境系统与规划设计优化技术”、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群智涌现机理与演化计算方法”;主持广东省重大专项6项,产业化产值超过8亿。获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承担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城市规划原理(线上)》;带领研究生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全国一等奖,参加阿里云主办的“数字人体”AI挑战赛和视觉挑战赛获得2项全国冠军,“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智能盘点获得全国冠军。
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为优化、提升城市建成环境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也呼唤着“智慧城市”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泛在化、效用化、智能化、绿色化、软性化正成为智慧城市应用的重要特征。
本方向致力于优化提升城乡建成环境、促进智慧城市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并通过信息技术的泛在化、效用化、智能化、绿色化、软性化实现建成环境的感知,促进城乡规划设计方法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