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的亚热带建筑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初,是我国高校建筑学科领域“老八校”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夏昌世教授、陈伯齐教授、林其标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就已经开展亚热带建筑研究。进入六、七十年代,以林克明、冯秉全、龙庆忠、林其标、谭天宋、符罗飞等为代表的一批曾留学于欧、美、日的知名专家教授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建筑领域现实主义学术传统、对建筑自然降温、通风、防潮、古建筑防雷、防洪、防震等展开了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对华南地区的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实践及岭南建筑风格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逐步形成了严谨、务实、创新的研究理念和专业教育特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在国内建筑教育界享有较高学术地位。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建筑学科已成为全国特别是华南地区教育和科研重要基地,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专业素养的建筑学科人才,孕育了莫伯治、佘峻南、容柏生、张佑启、何镜堂、吴硕贤等六位院士和袁培煌、黎陀芬、赵祖望、饶维纯、倪阳、孙一民等十一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978年国家批准我校成立教育部亚热带建筑研究室;2005年设立亚热带建筑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初,在原亚热带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以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为核心,融合声学、光学、交通、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城市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经科技部批准建立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9月通过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11月份正式启动建设,2010年6月通过科技部验收,2013和2018年通过科技部2次评估。
实验室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1256台(套),总价值19215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88台(套)。实验室现有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与设计创新团队、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城市团队、亚热带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团队等13个研究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09名,其中:院士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名,国家勘察设计大师4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7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力学等五个博士后流动站。
实验室主体研究工作紧扣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根据当前我国小康社会人居环境建设和城镇化的大背景,紧紧围绕生态宜居城乡规划和绿色建筑这一总目标,密切关注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科领域国际国内前沿发展动态,突出亚热带地域特色,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绿色建筑、乡村振兴、防灾减灾、环境保护、遗产保护等研究。探索建筑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取得高水平的自主创新性成果,推动我国及国际上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核心研究方向包括:①绿色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②大湾区智慧城市与景观规划创新理论研究;③亚热带建筑物理环境与节能;④绿色高性能建筑结构与建材及其工业化技术;⑤亚热带海洋软弱土地区工程结构全寿命智能监控与管理。
近年来,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大力扶持下,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何镜堂院士、吴硕贤院士的带领下,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实验室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呈现出了非常良好的跨越式发展势头。2018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49项,合同总经费达到46951.8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71项,科研合同总经费6525万元;发表各类论文1620篇,SCI收录论文近600篇;专著与教材37部;授权发明专利92项;获科技类奖项13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在工程实践方面,获设计类奖项245项。
实验室将在依托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的领导和有力支持下,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优势,结合自身建设任务,以协同创新作为实验室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促创新,尽快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通过5~10年的建设,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和竞争力的建筑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基地、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建筑科技文化承传与创新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