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影寻踪•青春悟史”:在文物叙事中感受近代中国脉搏
日期:2025-05-21 浏览量:37

广州百年历史烟云与青春热血在越秀交汇。2025年5月17日,为深化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引领团员青年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3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三班团支部走进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开展“红影寻踪•青春悟史”主题团日活动。二十余名团员青年以文物为镜,在锈迹与年轮中追溯近代中国的抗争之路,让百年前的星火光芒照亮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图谱。

一、跨时空对话:让文物诉说时代

在博物馆展厅的暖光下,团员们分组聚焦五件特殊文物,以“文物第一视角”解锁历史叙事新维度。

“我的枪管曾映过1938年珠江的血色晨曦。”第一小组围绕“七九步枪”展开讲述,枪管上密集的划痕是东江纵队战士李阿强的“战斗日记”——这把枪曾伴随他穿越日军封锁线17次,准星缺口里凝结的不仅是硝烟,更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争意志。团员刘明坤视线触摸着枪托上的凹痕时突然读懂了‘保家卫国’四个字的重量。”

怀表的铜质表壳折射着另一段灼热时光。“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的钟声曾在我的齿轮间震颤。”第二小组以王声聪的怀表为切入点,表盘内圈镌刻的“亲爱精诚”四字已被岁月磨得发亮,却依然清晰如当年青年教官晨起出操的口令。团员邱凛嘉阅读着文物旁的信息惊觉:“怀表的主人牺牲于东征战役时年仅22岁,他停摆的时间,正是我们现在的年纪。”

罗道珊的木药盒里,残留着半片褪色的奎宁药片,盒盖上“救伤扶伤”的刻痕虽已模糊,却让团员们感慨:“这是抗战时期基层医护人员的‘百宝箱’,树皮研磨的镇痛粉、布条改制的绷带,装着比药片更珍贵的生命希望。”而周士第的《铁甲车队回忆手稿》中,钢笔字里行间浸透的硝烟味,让团员郑强直呼:“仿佛摸到了早期共产党员的心跳”,“手稿第37页记录着1925年支援省港大罢工的细节,比教科书更鲜活的,是字里行间的热血温度。”

同样震撼的还有关天培用过的望远镜——铜制镜筒上的海水蚀痕,诉说着1841年虎门炮台的最后抵抗。当团员们轮流透过镜筒望向展厅尽头的红旗时,历史的纵深感在光学折射中具象化。180年前,老将透过它看见的是列强的坚船利炮;今天我们望见的,是他用生命守护的山河无恙。

二、青春回响:让历史照亮前行之路

参观尾声,当大家再一次站在博物馆大门前回望博物馆时发现:当年轻人弯下腰凝视文物的瞬间,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年份符号,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传承。

想到以这种方式开展支部活动的团支书赵慧琴表示:“这样的活动让团员们在‘红影寻踪’中感悟,所谓历史,从来不是远去的背影,而是代代传承的火炬——当五四的火炬交到新时代青年手中,它依然会在文物的光影里,照见永不褪色的青春答案。”负责记录和拍照的杨国荣、高文韬同学也在记录过程中,看见团员们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用手机微距镜头捕捉文物细节的认真模样。当七九步枪的锈迹、怀表的齿轮、药盒的木纹被转化为朋友圈里的“历史特写”,忽然明白:最好的历史教育,或许就是让年轻人在文物的“肌理”中,摸到先辈们跳动过的脉搏。这种跨越时空的“触摸”,正在打通百年历史与青春心灵的任督二脉,让红色基因在Z世代的解构与重构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图文/赵慧琴 初审/陈星彤 复审/麦其鹏 终审/赵小芳)

团支部成员在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前集体合影

小组参观合影

小组参观现场照片

团支部成员在博物馆内合照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 邮政编码:510641/510006
Address: No. 381 Wushan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 Guangzhou University City,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Postcode: 510641/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