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鸿论坛”第80场】浙江大学彭笑刚教授学术报告
日期:2024-01-05 浏览量:10

报告题目: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与激子(光子)操控半导体材料

   人:彭笑刚 教授浙江大学化学系)

  人:马於光 院士

报告时间:202416日(周六)下午14:30-16:30

报告地点:北区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N308报告厅

 

报告摘要:

溶液半导体纳米晶(Colloidal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是溶液中合成与加工、尺寸在1-100 nm、尺寸单分散的半导体单晶。该尺度范围与一般无机半导体的激子尺寸相当、或稍大于激子尺寸,致使纳米晶在室温附近的光电性质表现为独特的激子半导体特征。严格地说,尺寸小于体相激子尺寸的纳米晶又称为量子点,但文献中有时候把半导体纳米晶直接等同于量子点。无机半导体体相单晶的激子为库伦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的电子-空穴对,也就是Wanier激子。在纳米尺度半导体单晶中,光激发或电激发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形成动态激子(dynamic exciton),其结合主要源于纳米晶的晶面-配体界面提供的空间限域。该准粒子的性质不能只用对应的体相半导体单晶的能带结构描述,也与纳米晶的基态性质没有一一对应性。两个尺寸、形貌、组成、甚至吸收光谱等基态性质无法分辨的半导体纳米晶样品,其荧光量子产率可能相差悬殊(如一个100%、另一个为0)。因此,只是在尺寸和形貌水平控制合成纳米晶并不是半导体纳米晶合成化学的根本目标。相反,为实现半导体纳米晶的功能(发光与光电材料),激子行为的合成控制是目前合成化学的根本。


报告人简介:

彭笑刚,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2009-)。在归国之前,历任美国阿肯色大学助理教授(1999-2003)、副教授(2003-2005)、教授和讲座教授(2005-2009)。彭笑刚于1987年在吉林大学完成大学学业、于1992年完成博士学业。1994-1996年,在加州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1999年,劳伦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彭笑刚的研究领域为溶液纳米晶的合成、性质与应用,研究焦点为溶液半导体纳米晶(量子点)。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 邮政编码:510641/510006
Address: No. 381 Wushan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 Guangzhou University City,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Postcode: 510641/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