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师生办实事】材料学院举行国基项目申报经验分享会
日期:2021-09-24 浏览量:501

为贯彻落实“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帮助我院青年教师和博士后提高国基项目申报水平,2021年9月14日上午,我院在14号楼205会议室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基”)项目申报经验分享会。会议特别邀请了学院的三位优秀青年人才周时凤教授、褚衍辉研究员、张凯副研究员分享关于国基申报的经验,会议吸引了共50多名青年教师、博士后参加。本次会议由材料学院副院长任力教授主持。会议为参会人提供口罩、酒精消毒液,做好防疫保障。

任力副院长首先介绍了学院近四年来在国基项目申报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共获得2项国家杰青项目、10项国家优青项目,以及45项国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他强调,学院一贯重视青年人才培育,通过举办大型学术会议、打造有特色的院内同行交流会(如:木棉花开新材料论坛)、支持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学院鼓励青年人才开展基础研究,切实做好国基政策宣讲与培训,积极组织召开系列项目申报经验交流研讨会,不断提高精准科研服务能力,提高国基项目申请质量。

 经验分享会举行

 任力副院长主持

分享会上,周时凤教授细致讲解了撰写申报书要注意的问题,他认为,申报书的文字表达要简洁美观、清晰明了,研究进展介绍要留有“余地”,最终要达到的效果是,让评审专家产生“这么有前景的研究工作,就差**万经费了,你资助不?”的印象,然后还分享了优青、杰青人才项目申报的一些经验。褚衍辉研究员结合自身经验,细致耐心地解析了国基项目的每个部分该怎么写,如何“避坑”,要写出一份能让圈外人都看得懂的申报书,他建议要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科研平台资源优势,积极听取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建议。张凯副研究员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介绍了他所理解的国基申报,他认为,研究工作创新和特色要突出“深度上的拓展,广度上的融合”,合格的申报书应该是“大同行看得懂,小同行挑不出毛病”。

 周时凤教授、褚衍辉研究员、张凯副研究员作经验分享

午餐交流会上,设置了人才项目申请和青基项目申请交流两个专场。在场的青年教师和博士后纷纷向三位主讲人提问,就申报选题、申报书撰写、科研方向、人才项目申报注意事项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参会人在交流中提出自己现阶段的疑惑,通过充分讨论得到启发,更加明确了科研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方法。(图、文/曾晓峰)

 午餐交流会上热烈讨论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 邮政编码:510641/510006
Address: No. 381 Wushan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 Guangzhou University City,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Postcode: 510641/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