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告 一:CO2还原合金催化剂的研究
报 告 人:何劲夫博士
报告时间:2020年1月9日上午9:00
报告地点:8号楼201会议室
报告简介:
CO2电化学还原是解决目前的环境与能源危机的最有潜力的途径之一。实现该反应的工业化,需要高效廉价的催化剂材料和最优化的电化学反应池。本次报告,我将介绍我们对于CO2还原合金催化剂和流动电化学池的研究进展。为了优化CO2还原催化剂的选择性,我们提出了一种快速制备一系列不同合金组分的催化剂的方法。通过这种快速检测,我们归纳出了一个简单规律用于预期合金催化剂的CO2还原选择性,并进一步找到了一些廉价合金可以高效的催化CO和HCOOH的合成。同时,我们也在设计和优化气相CO2还原电解池,为未来CO2还原的工业化设计提供基础方案。
个人简介:
何劲夫博士,于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系,2012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步辐射及应用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在韦世强教授的指导下,报告人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为主的谱学研究了一系列光电极材料的构效关系。报告人于2015年加入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Curtis Berlinguette教授组,主要从事CO2电化学还原的相关研究。已在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总引用1600余次。
报 告 二:过渡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以及其在储能与电催化方面的应用
报 告 人:胡亚婷博士
报告时间:2020年1月9日上午10:00
报告地点:8号楼201会议室
报告简介:
过渡金属(如Mn, Fe, Co, Ni)的氧化物,氮化物和碳化物等因其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环境友好,以及较高的氧化还原活性,在储能及电催化应用领域备受关注。随着纳米材料科学的发展,近年来,基于过渡金属的纳米材料的制备愈发成熟。然而为了满足其在储能与电催化应用中的高性能需求,过渡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导电性,比表面积,多孔结构及非氧化物在空气中的稳定性迫切的需要提高与提升。本报告将主要介绍如何从材料纳米结构与形貌的设计方面解决以上问题。例如:通过形成过渡金属氧化物与碳材料的复合材料来提高导电性;通过设计材料的双层宏观结构来增加比表面积;通过软模版/酸蚀二合一法制备有序多孔的过渡金属磷酸物;以及,以MOF为前驱体制备被石墨性碳包裹的氮化物,从而极大的提高其在空气中的稳定性。
个人简介:
胡亚婷博士分别于2011年和2017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全额奖学金)和博士学位;荣获2017年国家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与Springer优秀博士论文奖。博士学习期间从事基于金属氧化物/碳复合电极的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研究。2017年至今,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多孔过渡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开发,及其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在模版法制备过渡金属磷酸盐材料方面和以MOF为前驱体制备过渡金属氮化物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近五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stry of Materials 等材料及材料化学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并在重要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