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院记者团 文 何国恒
![]() |
【个人简历】郑昱林,现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级材料类创新班(“3+5”本博连读),即将毕业攻读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李国强教授。本科阶段已发表SCI论文12篇; 其中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SCI 论文3篇, 一区论文2篇(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IF=5.3);实审公开发明专利9项。本科阶段三个学年平均绩点为3.93,三个学年专业智育排名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2次(2015和2016年),富达一等奖学金(1.5万,2017年),广东第五届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无机非金属赛区二等奖,作为负责人参与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国创)。同时,获得了三好学生(2016和2017年),优秀学生干部(2015和2016年),优秀共青团员,寒暑假社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Follow your heart
刚进入大学,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盲目的跟随着同学的步子走,看到同学进实验室的时候会羡慕,相信这是很多同学也遇到的困惑。“自己要有想法,主动一点,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在谈及大一需不需要尽早进实验室的时候,郑昱林师兄这样跟我们说。“如果自己对做实验是真的很感兴趣,想做出成果,那当然就是一开始就进,越早越好。”
“刚进大学的时候要心里有数,要把什么放在第一位”,师兄说,他自己的心里的第一位就是学习。“我大一基本把时间都安排在学习上,大一的时候听课都是坐最前面,这样可以经常向老师提问。有时候为了解出一道十分难的题目,我甚至会花上一个晚上去解这条题目,解出来的之后会很开心,非常有成就感。”郑昱林师兄还说道,“做实验也一样,有了想法之后就想去实现,自己主动一点,有不懂的多去了解,不要想着等别人来给你解答。”
理解自己到底要干什么
“很多新生刚进实验室的时候都是跟着师兄做实验,然而,做实验并不是单纯的操作,要多看文献,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连原理都不懂就去做。”师兄对于盲目地去做实验不妥,“进实验室,首先要理解自己做的实验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多读点文献,要有一个自己的idea。”
“我做国创是因为自己做实验的时候有个idea,自己想做,就自己去找导师,找队伍。”国创从开题到结题需要持续一年,与本科的毕业设计设计有点像,不能马虎。师兄说“所以做国创的时候,团队分工合作很重要。”材料的制备,表征,再到应用到器件上,再表征,到最后得出结果,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人需要知道自己的工作,知道自己干什么,团队才能高效的运行。这就是师兄的团队能获得这么多奖项的原因。
团队的重要性
“我在有自己idea和做实验的时候,我的导师和师兄师姐给了很多帮助。”
本科阶段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三篇,在被问及有什么科研秘诀时,郑昱林师兄表示,兴趣很重要,加入一个好的团队更重要。“大一我就加入了李国强老师课题组,但是由于我在南校,课程很多,不能经常来实验室,这时老师和师兄师姐会发很多文献让我了解,发一些数据分析任务给我。尽管并不能参与实验,但我对实验原理和过程还是非常了解的。”师兄说,“那时我一旦有一些idea就会主动找老师沟通,他(李国强老师)对待每个学生都很关心,时常就会我的课题进展如何。”除了导师,师兄还十分感谢初入实验室带他的王文樑师兄,“当初我刚进实验室,什么的不太懂,师兄手把手交会了我很多,不论在实验,分析数据,使用软件,做PPT,还有最后指导我写文章上,师兄给我了莫大的帮助。”
昱林师兄还和我们分享了他发表第一篇文章时的经历,“发表第一篇论文,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一开始的有idea设计实验,到后来的实验过程,分析实验数据,到写论文,其中老师还有师兄师姐给了我很多的帮助。确定课题时我是依靠老师给出的研究热点和我自己的idea才把课题确定下来的,重复实验的过程中有很多不懂的都查找大量文献同时师兄师姐也帮我很多。到后来写论文的时候,论文我改了无数遍,10月份有了所有结果,第二年的7月份才发表论文。”
在访谈的最后,昱林师兄语重心长的和我们说,大学是个很大的舞台,我们不要仅仅局限于科研,或者学习,必须全面发展。不要只专注科研而放弃了学业,身体素质,英语能力,汇报表达的能力也十分重要。
优秀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做出卓越的成绩,昱林师兄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相信师兄在博士阶段会发表更多的成果,在科研路上保持初心,越走越远。
【材院历史由大家书写,材院精彩由我们记录,记者团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