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科研,右手竞赛 ——记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王海燕专访
日期:2018-04-23 浏览量:98

材院记者团  文 刘惠君



 


    【个人简介】王海燕,我院2010级材料类创新班,2014级博士研究生。

    曾作为大学生菁英代表参与“广东五四青年座谈会”,向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汇报学术创新;学习成绩优异,在校期间曾3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投身实践,挑战自我,获国家/省部级奖项6项;潜心科研,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五)及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三)等奖励。

 

打开王海燕师姐的个人简历,满满的奖项与荣誉,让人不自禁地便会对她产生由衷的敬意。同样是华工培养,而她,却做出了与普通同学相比并不普通的成绩,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在华工奋斗过八载春秋,2017年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王海燕的大学生活经历。

 

王海燕师姐大二时进入了研究光电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方向的李国强老师的课题组,从此踏上了科研与竞赛的道路。八年荏苒,方向从未改变,她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高度热情。“是作为青年的一份担当与责任”,她曾作为大学生菁英代表参与“广东五四青年座谈会”,向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汇报学术创新。最近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禁止对其出售任何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的新闻一度成为新闻热点,除了反省如何深入地去研究运用规进出口则之外,背后更是折射出中国集成电路行业的落后问题。而要真正拒绝外国技术垄断,只能依靠自己国家的技术创新去赢得市场的认可。青年强则国强,师姐如是杰出的榜样。

 

拥有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是一大幸事,一起努力奋斗;有能力强又负责任的导师指导又是另一幸事,在科研过程遇到瓶颈时能答疑解惑。但是终究还是离不开自己内心想要努力的动力,进入Sparkle团队时或许茫然,对未来的科研没有方向,但她一直在努力,从未轻言过放弃。20余篇的SCI论文,多项省级、国家级的竞赛一等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背后多少次的通宵达旦,才能成就今日这般骄人的成绩。在各种大型比赛过程中也会有学校和学院请专家教授来指导,在技术层面时提供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造,积极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

 

没有人生来便是天才,爱迪生说“天才就是99%的努力+1%的幸运”。颠簸40几个小时的火车去哈尔滨参加中国大学生新材料设计大赛,赛前一晚和队友反复练习30几遍。正是因为有着充分的准备和团队的支持,当她代表她的团队面对台下一堆专家和企业技术顾问答辩时,才能侃侃而谈,一举拿下全国特等奖,不辜负自己和队友的期望。

 

  曾经“左手科研,右手竞赛”,现在师姐更多地在做研发工作,“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努力去做”,并且将工作做到极致!未来的路还很长,材料的天地还很广,祝愿王海燕师姐在将来能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材院历史由大家书写,材院精彩由我们记录,记者团竭诚为您服务】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 邮政编码:510641/510006
Address: No. 381 Wushan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 Guangzhou University City,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Postcode: 510641/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