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考察我院创新研究群体
日期:2017-04-18 浏览量:46

实地考察

  4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年院士、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主任王光谦院士、副主任车成卫等一行对华南理工大学“氢、电储存材料的多相多尺度结构与性能”创新研究群体进行实地考察。该创新研究群体是华南理工大学获批的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使得学校连续两年获批该国家级创新群体。学校副校长邱学青、创新研究群体骨干成员及相关部处负责人参加活动。

  姚建年一行实地考察了创新群体实验室及相关研究成果。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朱敏教授汇报了群体的基本情况、研究目标和初步研究进展。

  座谈会上,姚建年指出,该群体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自然形成,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扎实的研究积累和优良的群体创新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华南理工获批的第二个群体,他希望学校从政策上给予群体更大的支持,以促进群体更好发展。同时,他希望群体的建设更好地面向国家在储能领域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学前沿与创新研究,强化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群体内协同创新研究及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产出更多更好的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助推国家产业升级。

  邱学青表示,华南理工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依托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队伍,学校将全力支持创新群体的建设,鼓励创新群体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更多创新性发现与突破。

项目汇报

  据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于2000年设立,旨在支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共同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培养和造就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群体,是目前我国学术影响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人才计划类项目。2015年,“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创新研究群体成为华南理工大学获批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016年度,全国共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2项,其中高校仅有20家单位获资助。(图/学生记者 吴晓亚 文/科技处 编辑/许颖)

附:“氢、电储存材料的多相多尺度结构与性能”创新研究群体简介

  “氢、电储存材料的多相多尺度结构与性能”创新群体骨干成员包括朱敏教授、王海辉教授、王平教授、欧阳柳章教授、赵宇军教授、张磊教授,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1人、科技部领军人才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珠江学者2人。该群体主要研究高储能密度的氢、电储存材料基础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制氢、氢储存、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高性能化为主要目标,创制了多种新型制氢无机膜材料、水解制氢材料、高储能密度的储氢材料和电极材料、镍氢动力电池用高性能稀土储氢电极材料等,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骨干成员近五年发表论文400余篇,他引总次数超过9000次,其中42篇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优秀成果(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 邮政编码:510641/510006
Address: No. 381 Wushan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 Guangzhou University City,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Postcode: 510641/510006